身份、道德与自由契约——儒家学说的制度性解读

被引:9
作者
丁晓东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2] 耶鲁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身份; 道德; 自由契约; 儒家思想; 礼;
D O I
10.16094/j.cnki.1005-0221.2014.03.004
中图分类号
D092 [中国政治思想史];
学科分类号
060305 ;
摘要
儒家学说通过一整套身份等级和道德话语的建构,有效地维护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秩序。之前的很多研究都认为,基于身份等级和道德话语的秩序建构落后于基于自由、平等和权利话语的契约建构,历史是一种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但是,纯粹的自由平等契约依赖于一个全能型的公共权力或一个信息完全的社会,这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同时,自由主义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宣称的平等缔结契约的机会与能力也并不成立。通过自然身份和道德话语的建构,儒家创造了一种有效的契约模式,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传统中国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合作。在现代社会中,身份并没有褪去,反而变得更为复杂。基于身份、道德和契约的考察,有助于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的阐释可能和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3+176 +17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词讼与案件:清代的诉讼分类及其实践 [J].
邓建鹏 .
法学家, 2012, (05) :115-130+179
[3]  
走向诗性正义?[J]. 丁晓东.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09(01)
[4]  
走向诗性正义?[J]. 丁晓东.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09 (01)
[5]   明清潮州械斗问题探析 [J].
刘强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01) :88-92+95
[7]   契约文化的变迁及其启示(上)——契约理念在公法中的确立 [J].
杨解君 .
法学评论, 2004, (06) :16-23
[8]   普法、法盲与法治 [J].
凌斌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4, (02) :126-140
[9]  
清代州县官吏的司法责任[M]. 复旦大学出版社 , 李凤鸣, 2008
[10]  
通三统[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甘阳,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