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后脉岩组合与内生成矿作用

被引:60
作者
罗照华 [1 ]
卢欣祥 [2 ]
王秉璋 [1 ]
陈必河 [1 ]
黄凡 [1 ]
杨宗锋 [1 ]
汪洋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造山带; 岩墙群; 热体制; 岩石圈拆沉作用; 成矿作用; 透岩浆流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1.1 [内生矿床];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造山带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之后往往有一期区域性脉岩产出,被称为岩基后岩墙群。这类脉岩具有近同时形成、宽成分谱系和小体积的特点。根据太行山、燕山、东昆仑山、天山等造山带的观察,这类脉岩可以划分成煌斑岩质、玄武质、闪长质(安山质)、花岗闪长质(英安质)和花岗质(流纹质)等5组。前人大多偏重于研究其中基性部分,因而常常将其与大陆裂解相关基性岩墙群混为一谈。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虽然同组脉岩不同样品之间可能存在演化关系,不同脉岩组之间很难相互演化。结合近年来有关岩浆过程速率的研究成果,推测这些脉岩是原生或近原生岩浆固结的产物。这意味着区域地温曲线在不同深度同时穿过所有相应原岩的固相线。基于岩浆起源热体制和区域岩石圈岩石学结构分析,笔者曾经指出,这样的岩浆产生条件要求造山带岩石圈拆沉作用。因此,这类岩墙群的形成是区域构造应力场由挤压向伸展转换阶段的产物,可以用来标定造山过程的结束,因而称其为造山后脉岩组合。进一步对比分析表明,这类脉岩组合分布非常普遍,是地球上业已发现的三类区域性岩墙群之一。尽管如此,基于热传递速率的分析,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形成还应当伴随大规模流体活动。由于深部流体中成矿元素的浓度强烈依赖于压力,新的岩石成因模型意味着造山后脉岩组合与成矿作用相伴生。野外检验表明,可以基于露头观察识别成矿流体的通道和成矿元素大规模堆积的场所。因此,造山后脉岩组合不仅可以用来标定区域造山过程结束的时间,也是区域找矿预测的有效标志。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花岗质岩石的基本问题 [J].
罗照华 ;
黄忠敏 ;
柯珊 .
地质论评, 2007, (S1) :180-226
[2]   新疆包古图斑岩铜矿矿床地质特征 [J].
宋会侠 ;
刘玉琳 ;
屈文俊 ;
宋彪 ;
张锐 ;
成勇 .
岩石学报, 2007, (08) :1981-1988
[3]   花岗岩结晶分离作用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二 [J].
张旗 ;
潘国强 ;
李承东 ;
金惟俊 ;
贾秀勤 .
岩石学报, 2007, (06) :1239-1251
[4]   花岗岩成因研究的若干问题 [J].
吴福元 ;
李献华 ;
杨进辉 ;
郑永飞 .
岩石学报, 2007, (06) :1217-1238
[5]   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分析与野外证据 [J].
罗照华 ;
莫宣学 ;
卢欣祥 ;
陈必河 ;
柯珊 ;
侯增谦 ;
江万 .
地学前缘, 2007, (03) :165-183
[6]   北京房山岩体形成过程中的岩浆混合作用证据 [J].
覃锋 ;
徐晓霞 ;
罗照华 .
岩石学报, 2006, (12) :2957-2970
[7]   太行山中生代板内造山作用与华北大陆岩石圈巨大减薄 [J].
罗照华 ;
魏阳 ;
辛后田 ;
柯珊 ;
李文韬 ;
李德东 ;
黄金香 .
地学前缘, 2006, (06) :52-63
[8]   西准包古图含铜斑岩的埃达克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张连昌 ;
万博 ;
焦学军 ;
张锐 .
中国地质, 2006, (03) :626-631
[9]   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岩石成因——对岩石圈拆沉作用的约束 [J].
罗照华 ;
魏阳 ;
辛后田 ;
詹华明 ;
柯珊 ;
李文韬 .
岩石学报, 2006, (06) :1672-1684
[10]   中国岩浆硫化物矿床新分类与小岩体成矿作用 [J].
汤中立 ;
闫海卿 ;
焦建刚 ;
李小虎 .
矿床地质, 2006, (01)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