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与地方间的媒介:城市轨道交通在上海的传播(1980-2010)

被引:12
作者
张昱辰 [1 ,2 ]
机构
[1]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2]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关键词
交通; 流通文明; 技术崇高; 基础性媒介;
D O I
10.13495/j.cnki.cjjc.2019.03.001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交通不仅是工具性的运输手段,更是建构性的移动技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形态甚至日常观念。本文通过对1980年至2010年上海轨交变迁的考察,理解城市轨道交通之于城市的建构性角色。研究发现,从地铁、高架铁路到磁悬浮,"第二次全球化"时代上海轨交的变迁构成了一种"传播"。从重构现代上海的象征,战胜自然的技术奇观与城市名片,引发市民维权意识与新社会运动的市政工程,有待改善的城市公共设施,到展示城市文明的公共舞台,上海轨交不仅始终负载着与城市相关的各种意义,更在与欧美都市轨交史截然不同的"本土化"过程中,不断在全球-地方之间演绎着复杂的文化政治,深刻影响着人们体验和想象城市的方式。作为从全球到地方不同层次力量汇聚、冲撞、分化的焦点,上海轨交构成重要的"基础性媒介",在传播中不断改变着城市及其本身的意义,催发着全球-地方关系的重构。
引用
收藏
页码:6 / 23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以社会理性消解科技理性:大众传媒如何建构环境风险话语 [J].
李艳红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2, (03) :22-33+110
[2]   邻避设施规划之困境——上海磁悬浮事件的个案分析 [J].
郑卫 .
城市规划, 2011, 35 (02) :74-81+86
[3]   呵呵,磁悬浮 [J].
姜龙飞 .
人民公安, 2009, (10) :23-23
[4]   转型中国环境报道的功能分析——“新社会运动”中的社会动员 [J].
孙玮 .
国际新闻界, 2009, (01) :118-122
[5]   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与合理性空间 [J].
陈映芳 .
社会学研究, 2008, (03) :29-55+243
[6]   上海市民“和平散步”事件调查 [J].
覃爱玲 .
雨花, 2008, (05) :30-33
[7]   “强干预”与“弱干预”:社会学干预方法的两条途径 [J].
沈原 .
社会学研究, 2006, (05) :1-25+243
[8]   上海市轨道交通明珠线噪声影响后评价研究 [J].
林逢春 ;
沈渊杰 ;
陈小华 .
环境工程, 2004, (06) :83-85+6
[9]   The city and the car [J].
Sheller, M ;
Urry,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00, 24 (04) :737-+
[10]  
Global cities in East Asia: empirical and conceptual analysis<sup>*</sup>.[J].David A. Smith.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2004,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