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补缺式模式到定制式模式: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的战略转型

被引:12
作者
翁士洪
机构
[1]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关键词
公共服务供给; 非营利组织; 补缺式模式; 定制式模式; 合作治理;
D O I
10.16637/j.cnki.23-1360/d.2017.05.024
中图分类号
D630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 D632.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选择,体现了政府职能的定位与公共事务治理之道。补缺式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一种基本形态,有效地填补了政府的缺位,为民众适时地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公共服务。在政府逐渐履行其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后,非营利组织在这些领域的角色越来越弱化,需要有一个角色的战略性转型和功能的全新提升,相应的,中国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逐渐从补缺式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走向定制式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作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革新方向,其目标就是建构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战略性合作联盟这一理想模式。这种战略性联盟是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公共服务供给新体制,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升合作治理的制度化水平,以及通过个性化、差异化的定制方式提升政府回应性水平,进而形成一种战略性联盟,并在此基础上,以深化流程再造方式来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服务质量。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1]  
非营利组织援助义务教育的演化逻辑[D]. 翁士洪.复旦大学. 2013
[12]  
21世纪社会创业[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乔芷娅·列文森·凯欧翰, 2016
[13]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王浦劬, 2010
[14]  
合作治理[M]. 天津人民出版社 , 敬乂嘉, 2009
[15]  
公共服务中的伙伴[M]. 商务印书馆 , (美) 萨拉豪, 2008
[16]  
Contingent Symbiosis and Civil Society in an Authoritarian State: Understanding the Survival of China’s Grassroots NGOs 1[J] . Anthony J. Spir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2011 (1)
[17]  
Venture philanthropy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community redevelopment[J] . David M. Van Slyke,Harvey K. Newman.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 2006 (3)
[18]  
The Universal Welfare State: Theory and the Case of Sweden[J] . AndreasBergh.Political Studies . 2004 (4)
[19]  
Political sociology and contemporary China: State-society images in American China studies[J] . David L. Wank.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 1998 (18)
[20]  
Crossing the great divide: Coproduction, synergy, and development[J] . Elinor Ostrom.World Development . 199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