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1987年在武昌,分别选择土壤肥力有差异的田块,设置不施氮,亩施3.5、7、10.5和14kg氮等5个处理,比较了杂交中稻汕优63和汕优6号的氮素营养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沿优63的增产潜力显著大于汕优6号,但需氮量却比汕优6号要低。在土壤肥力较高的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的氮素用量,汕优63为3.66kg/亩,汕优6号为9.20kg/亩;在土壤肥力较低的情况下,获得最高产量的氮素用量,汕优63为11.03kg/亩,汕优6号为14kg/亩。汕优63之所以适于中低氮水平栽培,与下列特性有关:(1)在中低氮水平下根系活力较强,吸氮优势明显,而随(?)氮量增加,根系活力下降,从而吸氮优势消失;(2)单位吸氮量的物质生产效率较高,过多施(?),易造成群体发展过大,贪青迟熟等不良后果;(3)氮素对光合器官的促进效应大于对产品器官的促进效应,因此在高氮水平下易引起冠层叶片过度伸长而披垂,恶化群体受光条件,从而降低群体光合效率和经济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