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坊沟流域撂荒地环境因子对植被变化的典范对应分析

被引:8
作者
王兵 [1 ,2 ]
刘国彬 [1 ]
薛萐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 叶绿素含量; 净光合速率; 过氧化物酶活力; 丙二醛含量; 产草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了解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选取典型侵蚀环境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0、1、5、7、10、15、20、25、30、40和50年撂荒地长期定位试验点为研究对象,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从单因子和显著因子2个方面分析土壤养分、地形因素、恢复年限、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是恢复过程中的关键因子;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大,土壤性质得到改良;土壤酶活性对植被演替反应迅速,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P<0.05)。由于土壤酶对土壤系统代谢需求和可利用营养物的直接表达,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微生物群落和养分循环的关键过程,可作为土壤微生物和养分的指示物,同时用以评价土地格局改变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496 / 50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黄土丘陵区撂荒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J].
王兵 ;
刘国彬 ;
薛萐 ;
李占斌 ;
李鹏 ;
刘娴 .
草地学报, 2009, 17 (03) :282-287
[2]   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演变 [J].
薛萐 ;
刘国彬 ;
戴全厚 ;
李小利 ;
吴瑞俊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3) :517-523
[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J].
薛萐 ;
刘国彬 ;
戴全厚 ;
党小虎 ;
周萍 .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01) :20-27
[4]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对应分析 [J].
焦菊英 ;
马祥华 ;
白文娟 ;
焦峰 ;
温仲明 .
土壤学报, 2005, (05) :42-50
[5]   黄土高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多尺度分析——以横山县为例 [J].
刘世梁 ;
郭旭东 ;
连纲 ;
傅伯杰 ;
王静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5) :107-110
[6]   用典范相关分析研究宁南宽谷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与肥力因子的关系 [J].
安韶山 ;
黄懿梅 ;
李壁成 ;
刘梦云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05) :704-709
[7]   黄土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及演变 [J].
许明祥 ;
刘国彬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01) :40-46
[8]   北京东灵山地区地形土壤因子与植物群落关系研究 [J].
刘世梁 ;
马克明 ;
傅伯杰 ;
康永祥 ;
张洁瑜 ;
张育新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3, (04) :496-502
[9]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脆弱农业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以安塞县为例 [J].
高旺盛 ;
董孝斌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2) :182-188
[10]   英罗港红树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元素分布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J].
何斌 ;
温远光 ;
梁宏温 ;
李志先 ;
刘世荣 .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05) :518-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