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建设的统合模式——超越“上/下”之争的第三条道路

被引:8
作者
苗连营 [1 ]
郑磊 [2 ]
机构
[1] 郑州大学法学院
[2]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宪政建设;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统合模式;
D O I
10.13415/j.cnki.fxpl.2011.03.009
中图分类号
D921 [国家法、宪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道路之争,始终是观察中国宪政建设的一条重要线索。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是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现实选择和基本路径。然而,过分强调政府主导所带来的选择性建设、阶段论思维、单向度动力源等逻辑不足,以及回应社会变迁的迟钝与被动,正在消解这一模式本身的实效性基础。同时,自下而上模式的兴起尚不能独立满足转型期宪政建设的动力需求。因此,我国的宪政建设必须跳出"上下"之争的窠臼,寻求建立在开放、反思的政府能动与尊重、吸纳社会首创之上的第三条道路——统合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2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21]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M].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
[22]  
新宪政论.[M].(美)斯蒂芬·L.埃尔金(StephenL.Elkin);(美)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KarolEdwardSoltan)著;周叶谦译;.三联书店.1997,
[23]  
自由秩序原理.[M].[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Friedrich A·Von Hayek) 著;邓正来 译.三联书店.1997,
[24]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美)R.H.科斯(Coase;R.H.)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5]  
法律与革命.[M].(美)伯尔曼(Berman;HaroldJ.)著;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26]   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J].
韦森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7, (05) :101-118
[27]   中国宪政建设模式研究 [J].
王鹏 .
泰山学院学报, 2006, (04) :89-92
[29]   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教训及启示 [J].
宋四辈 .
中国法学, 2004, (05) :152-159
[30]   宪政建构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J].
高秦伟 .
河北法学, 2004, (08) :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