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的左旋走滑挤压变形及其40Ar/39Ar定年

被引:18
作者
张青 [1 ]
朱光 [2 ]
刘国生 [2 ]
C Teyssier [1 ]
W J Dunlap [3 ]
机构
[1]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University of Minnesota,Minneapolis MN,USA
[2]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3] Research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Australian National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张八岭隆起; 左旋走滑挤压; 40Ar/39Ar年龄; 陆内转换断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自西向东分别出露北北东向的韧性滑脱变形带、脆-韧性过渡带和脆性的前陆褶断带。韧性滑脱变形带内的张八岭群片岩,广泛发生了低绿片相背景下的糜棱岩化。其中呈现为平缓的糜棱面理和近南北向的矿物拉伸线理。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分析显示,该韧性滑脱带一致为上盘向南的运动。该带以东依次变为上盘向南南东→南东的逆冲活动,总体上为左旋走滑挤压变形带。张八岭群所在的韧性变形带为深部陡立走滑构造与浅部脆性构造之间的滑脱变形带,其间的差异走滑变形,造成了该滑脱层在总体向北运动中出现上盘向南的剪切变形。对6处张八岭群片岩中15个不同粒级白云母的40Ar/39Ar定年指示,变形发生在(236.2±0.5)238.0±0.4Ma的中三叠世晚期。这表明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平移发生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碰撞的深俯冲阶段,起源于陆内转换断层。
引用
收藏
页码:234 / 249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 [21] 大别山-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年代学——Ⅰ.Sm-Nd同位素体系[J]. 李曙光,E.Jagoutz,肖益林,葛宁洁,陈移之.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03)
  • [22] 张八岭岩群的地质特征及其划分建议
    张德宝
    郭坤一
    董茂兴
    [J].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5, (04) : 1 - 16
  • [23] 中国中部蓝片岩的形成时代
    李曙光
    刘德良
    陈移之
    王松山
    裘冀
    胡世玲
    桑海清
    [J]. 地质科学, 1993, (01) : 21 - 27
  • [24] 中国中部安徽晚太古代五河群碱性角闪石——并非高压变质的指示矿物(英文)
    刘忠光
    王小民
    崔善奎
    梁万通
    荆延仁
    潘国强
    夏木林
    [J].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2, (03) : 205 - 224
  • [25] 郯-庐断裂带南段深层次的塑性变形特征及区域应变场
    徐嘉炜
    王萍
    秦仁高
    叶周节
    [J]. 地震地质, 1984, (04) : 1 - 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