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5 条
中国蛇类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被引:10
作者:
蔡波
[1
,2
]
黄勇
[3
]
陈跃英
[1
]
胡军华
[1
]
郭宪光
[1
]
王跃招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广西药用植物园
来源:
关键词:
宏生态学;
生态假说;
生物地理学;
空间分布格局;
能量假说;
生境异质性假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8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成因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重要目标之一。生态假说在解释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的成因上受到广泛关注。该文基于100km×100km空间分辨率研究中国蛇类物种丰富度的地理分布格局,并结合生态假说探讨影响蛇类分布格局的因素。该研究采用主轴邻距法获得基于特征值的空域数据,并同生态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蛇类物种丰富度在经、纬度上呈现多峰分布格局,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位于东洋界亚热带、热带,丰富度较低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方草原荒漠、黄淮平原、两湖平原及鄱阳湖平原等;(2)多元回归分析能解释56.5%的蛇类物种丰富度变化,分析得出蛇类物种丰富度格局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归一化植被指数、最冷季降水量和年温差。(3)模型选择结果显示,在多元回归分析中,P<0.05的变量(归一化植被指数、最冷季降水量和年温差)组成的模型是解释蛇类物种丰富度格局的最优模型。这说明蛇类物种丰富度格局是由不同生态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中国蛇类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成因研究的复杂性,该文提出在进一步研究中,需重视各假说中影响因子的选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蛇类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进行综合分析。
引用
收藏
页码:343 / 353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