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叶绿体DNA rbcL序列分析探讨五味子科的系统发育

被引:15
作者
王彦涵
张寿州
高建平
李晓波
陈道峰
机构
[1] 复旦大学药学院
[2] 深圳仙湖植物园
[3]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
[4] 复旦大学药学院 上海
[5] 深圳
[6] 上海
关键词
五味子科; 五味子属; 南五味子属; 系统发育; rbcL基因;
D O I
10.15943/j.cnki.fdxb-jns.2003.04.007
中图分类号
Q943 [植物细胞遗传学];
学科分类号
071007 ; 090102 ;
摘要
以广玉兰Magnoliagrandiflora,蝙蝠葛Menispermumdauricum,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和Illiciumparviflorum为外类群,对五味子科的叶绿体rbcL基因进行序列分析,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五味子科为一单系类群,与八角科关系最近,与木兰科关系较远.在严格一致性树中(Length=256,CI=0.8725,RI=0.8192),五味子科被分为二支,一支由五味子属中的中华五味子亚属Subgen.Sinoschisandra,多蕊五味子亚属Subgen.Pleiostema和少蕊五味子亚属Subgen.Maximowixzia构成,支持率82%;另一支包括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中的团蕊五味子亚属Subgen.Sphaerostema,重瓣五味子亚属Subgen.Plenischisandra.由此推断,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关系密切,它们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叠,两属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通过基因树分析,结合形态学、解剖学和化学证据认为,五味子S.chinensis和红花五味子S.rubriflora是五味子属中的原始类群.
引用
收藏
页码:550 / 55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国产五味子科植物导管分子的比较解剖 [J].
王彦涵 ;
高建平 ;
乔春峰 ;
陈道峰 .
广西植物, 2003, (03) :226-230
[2]   五味子科植物种子表面微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J].
孙成仁 .
植物分类学报, 2002, (02) :97-109
[3]   五味子属雄花的形态发生及其系统学意义 [J].
刘忠 ;
路安民 ;
林祁 ;
潘开玉 .
植物学报, 2001, (02) :169-177
[4]   五味子科植物花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J].
孙成仁 .
植物分类学报, 2000, (05) :437-445+497
[5]   五味子科的系统发育:核糖体DNAITS区序列证据 [J].
刘忠 ;
汪小全 ;
陈之端 ;
林祁 ;
路安民 .
植物学报, 2000, (07) :758-761
[6]   rbcL基因序列分析对连香树科和交让木科系统位置的重新评价———兼论低等金缕梅类的关系 [J].
俸宇星 ;
汪小全 ;
潘开玉 ;
洪德元 .
植物分类学报, 1998, (05) :28-39
[7]  
中国植物志[M]. 科学出版社 , 刘玉壶等 编著, 1996
[8]   CLASSIFICATION AND GEOGRAPHY OF THE FLOWERING PLANTS [J].
THORNE, RF .
BOTANICAL REVIEW, 1992, 58 (03) :225-348
[9]   FOSSILS AND SEED PLANT PHYLOGENY REANALYZED [J].
DOYLE, JA ;
DONOGHUE, MJ .
BRITTONIA, 1992, 44 (02) :8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