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作物模型的河南省旱稻干旱风险评估

被引:15
作者
薛昌颖 [1 ,2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2] 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旱稻; ORYZA2000模型; 干旱; 风险评估;
D O I
10.16765/j.cnki.1673-7148.2016.02.018
中图分类号
S511.6 [陆稻(旱稻)]; S423 [旱灾];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作物模型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长期历史气象资料,以作物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工具,系统分析了河南地区旱稻生育期水分盈亏情况。以模型模拟的雨养条件下实际蒸散量相对于潜在条件下的蒸散量(即需水量)的亏缺率,即水分亏缺指数,以雨养条件下产量相对于潜在产量的损失率(即灾损指数)作为产量灾损强度评价指标,从受旱程度和产量损失两个角度构建干旱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干旱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河南省旱稻生育期集中在6—9月,水分亏缺最多的阶段为出苗—穗分化阶段,水分亏缺指数变化在0.50~0.60,其次是开花—成熟阶段和穗分化—开花阶段,水分亏缺指数变化在0.11~0.43;全生育期水分亏缺指数在0.36~0.50。出苗—穗分化阶段干旱发生的风险最大,其次是开花—成熟阶段,穗分化—开花阶段的最小。河南旱稻生育期干旱风险呈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的分布,其中三门峡、济源西部一带风险最高,洛阳南部和南阳西北部一带最低,黄河以北大部地区和豫东、豫南地区风险居中。
引用
收藏
页码:126 / 13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Optimizing yield, water requirements, and water productivity of aerobic rice for the North China Plain
    Xue, Changying
    Yang, Xiaoguang
    Bouman, Bas A. M.
    Deng, Wei
    Zhang, Qiuping
    Yan, Weixiong
    Zhang, Tianyi
    Rouzi, Aji
    Wang, Huaqi
    [J]. IRRIGATION SCIENCE, 2008, 26 (06) : 459 - 474
  • [2] Exploring options to grow rice using less water in northern China using a modelling approach.[J].Liping Feng;B.A.M. Bouman;T.P. Tuong;R.J. Cabangon;Yalong Li;Guoan Lu;Yuehua Feng.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6, 1
  • [3] 旱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白丽荣
    郭晓丽
    苏长青
    时丽冉
    高汝勇
    [J]. 河南农业科学, 2012, 41 (05) : 1 - 3
  • [4]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余卫东
    张弘
    刘伟昌
    [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 32 (03) : 73 - 77
  • [5] 麦茬直播优质旱稻高产栽培技术
    庞振凤
    [J]. 河南农业, 2009, (16) : 56 - 56
  • [6] 水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刘伟昌
    张雪芬
    余卫东
    薛昌颖
    张弘
    杜子璇
    [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 32 (01) : 33 - 38
  • [7] 我国旱稻生产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曹启章
    孙兴国
    李恒蓉
    陈富忠
    李辉
    [J]. 农业科技通讯, 2008, (12) : 5 - 7
  • [8] 河南省冬小麦气候干旱风险评估
    刘荣花
    王友贺
    朱自玺
    方文松
    马志红
    [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06) : 1 - 4
  • [9] 豫东麦茬旱稻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熊坤
    孙杰
    阎世忠
    王海燕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23) : 7136 - 7136
  • [10] 利用ORYZA2000模型分析北京地区旱稻产量潜力及需水特征
    薛昌颖
    杨晓光
    邓伟
    张天一
    闫伟兄
    张秋平
    肉孜阿基
    赵俊芳
    杨婕
    Bouman B A M
    [J]. 作物学报, 2007, (04) : 625 - 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