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东北-皖南元古代造山带构造格架及演化

被引:40
作者
邓国辉
刘春根
冯晔
机构
[1] 江西省地质调查院
[2] 江西省地质调查院 江西 南昌
[3] 不详
[4] 江西 南昌
[5] 江西
关键词
赣东北-皖南元古代造山带; 板块俯冲与碰撞; 沟弧盆体系; 双列岛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赣东北-皖南元古代造山带位于扬子板块南缘江南造山带东段,经历了晋宁早期俯冲和晚期碰撞两个造山阶段,自北 而南可划分为九岭褶皱变形区、鄣公山构造混杂岩带、江山-绍兴对接带,其间均以区域性构造带相隔,变形强度依次增强,中 元古代变质地层分属于史密斯、有限史密斯、非史密斯地层范畴,难以建立总体地层层序而区别于传统的"史密斯"地层;同 时,该套地层又形成于元古代扬子、华夏两板块的张开-闭合过程中的统一大地构造背景下,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而有别于 "地体构造"、"构造混杂岩";依据地层组成结合岩石化学研究,在"构造混杂岩"基础上建立了"双列岛弧"的"沟弧盆体系"模 式。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赣东北珍珠山群的建立及意义 [J].
邓国辉 ;
楼法生 ;
黄传冠 .
地质通报, 2003, (01) :32-42
[2]   对赣东北晚古生代放射虫的初步认识 [J].
王博 ;
舒良树 .
地质论评, 2001, (04) :337-344
[3]   赣东北高压变质岩的岩石类型、矿物组成与变质过程 [J].
高俊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1, (02) :134-145
[5]   赣中碰撞混杂岩带 [J].
曾勇 ;
杨明桂 .
中国区域地质, 1999, (01) :18-23
[6]   一个造山后花岗岩基:石耳山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和成因 [J].
唐红峰 ;
张光辉 ;
周新民 ;
刘伯根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04) :107-115
[7]   赣东北深断裂带蛇绿混杂岩中含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J].
赵崇贺 ;
何科昭 ;
莫宣学 ;
邰道乾 ;
林培英 ;
毕先梅 ;
郑伯让 ;
叶德隆 ;
冯庆来 ;
叶枬 .
科学通报, 1995, (23) :2161-2163
[8]   皖南和赣东北蛇绿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元素和Sm-Nd同位素制约 [J].
赵建新,李献华,周国庆,邢凤鸣 .
地球化学, 1995, (04) :311-326
[9]   皖南晚元古代碰撞造山带构造轮廊 [J].
马荣生,王爱国 .
安徽地质, 1994, (Z1) :14-22
[10]   赣东北铁砂街变质混杂岩块的同位素年代 [J].
程海 ;
胡世玲 ;
唐朝辉 .
中国区域地质, 1991, (02) :154+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