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地区两次低涡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10
作者
张一平 [1 ,2 ]
王新敏 [1 ,2 ]
梁俊平 [2 ]
李周 [2 ]
王东海 [3 ]
机构
[1] 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2] 河南省气象台
[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暴雨; 低涡; 雨团; 短时强降水; 中尺度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7—19日黄淮地区低涡暴雨过程中两次强降水过程(分别简称"7.17"过程和"7.18"过程)的环境条件及其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强降水均发生在充足的水汽输送、大的不稳定能量和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等有利环境条件下,"7.17"过程热力条件更好,降水强度大,但降水范围小;"7.18"过程动力条件更好、强降水落区范围大,但雨强比"7.17"过程小。(2)"7.17"过程累积暴雨带落区位于气旋中心移动路径两侧约30~80 km范围内,"7.18"过程累积暴雨、大暴雨带落区位于气旋中心移动路径两侧约70~100 km范围内。(3)中尺度雨团(带)和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地面中尺度气旋周围附近,地面中尺度气旋活动的不同阶段强降水落区不同。(4)卫星云图上,两次过程强降水均由发展旺盛的对流云团自西南向东北移动而产生,对流云顶亮温低至210~220 K。(5)雷达回波图上,"7.17"过程涡旋特征更明显,"7.18"过程冷暖切变回波带特征更明显。两次过程中尺度雨带与大于等于43 dBz的螺旋回波带对应关系较好,短时强降水和螺旋雨带上大于等于48 dBz的强回波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303 / 31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1]   2007年7月18—19日山东省大暴雨天气分析 [J].
杨晓霞 ;
王建国 ;
杨学斌 ;
孙军 ;
杨成芳 ;
盛春岩 .
气象, 2008, (04) :61-70+138
[12]   北京“7.10”暴雨β-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J].
何立富 ;
陈涛 ;
周庆亮 ;
李泽椿 .
应用气象学报, 2007, (05) :655-665
[13]   05.7.23河北暴雨中尺度分析 [J].
侯瑞钦 ;
景华 ;
张迎新 ;
张文君 .
气象, 2006, (07) :88-94+130
[14]   西南低涡研究的一些新进展 [J].
陈忠明 ;
闵文彬 ;
崔春光 .
高原气象, 2004, (S1) :1-5
[15]   河南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J].
牛淑贞 ;
张素芬 ;
席世平 ;
张一平 .
气象, 2001, (11) :31-34
[16]   一次强烈发展西南低涡的中尺度结构分析 [J].
陈忠明 ;
缪强 ;
闵文彬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1998, (03) :18-27
[17]   影响江淮地区的西南涡中尺度结构特征 [J].
韦统健 ;
薛建军 .
高原气象, 1996, (04) :71-78
[18]   西南低涡暴雨的中尺度特征 [J].
黄福均 ;
肖洪郁 .
气象, 1989, (0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