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被引:30
作者
张青林
佟殿君
王明君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2] 中国地质科学院
关键词
反转构造; 构造样式; 油气聚集; 成藏模式; 十屋断陷; 松辽盆地;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05.02.004
中图分类号
P542.3 [];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晚期强烈构造反转是十屋断陷构造发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本文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干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等先进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对研究区反转构造进行了精细构造解释和研究。将研究区反转构造划分为四个反转构造带,在对反转构造样式再认识的基础上在十屋乃至松辽地区新发现了欺压式断层和截断型反转构造两种反转构造样式。进而将反转构造样式除坳陷层滑脱褶皱外,依据反转过程中形成的逆断层与早期伸展断层的组合关系归纳为五种类型:复活型、前展型、后展型、欺压型、截断型。并对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研究认为区内反转构造具有十分有利的成藏条件且四个反转构造带具有不同的圈闭类型和油气聚集特点。初步建立了十屋断陷基于反转构造的油气成藏模式,为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82 / 18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吐哈盆地中央构造带正反转演化特征 [J].
朱文斌 ;
马瑞士 ;
郭令智 ;
孙岩 ;
徐鸣洁 ;
胡德昭 ;
王锋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3, (02) :125-131
[2]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异常低压体系及其成因机制 [J].
解习农 ;
焦赳赳 ;
熊海河 .
地球科学, 2003, (01) :61-66
[3]   松辽盆地继承性断裂带特征及其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 [J].
云金表 ;
金之钧 ;
殷进垠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2, (04) :379-385
[4]   松辽盆地南部正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 [J].
刘宝柱 ;
姜呈馥 ;
杨亚娟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8, (02) :13-15+55
[5]   松辽盆地十屋—德惠含气带反转构造分析 [J].
龙胜祥 ;
陈发景 .
现代地质, 1997, (02) :28-34
[6]   松辽盆地反转构造与油气田分布 [J].
张功成 ;
徐宏 ;
刘和甫 ;
朱德丰 .
石油学报, 1996, (02) :9-14
[7]   伸展构造及其反转作用 [J].
刘和甫 .
地学前缘, 1995, (01) :113-124
[8]   松辽盆地的正构造反转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J].
罗笃清,云金表,李玉喜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994, (02) :17-21
[9]   反转构造 [J].
周祖翼 .
地质科技情报, 1994, (01) :3-11
[10]  
中国油气区反转构造[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蔡希源等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