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20世纪末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碳源汇效应

被引:17
作者
夏学齐 [1 ]
杨忠芳 [1 ]
余涛 [1 ]
侯青叶 [1 ]
白荣杰 [2 ]
崔玉军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 吉林地质调查研究院
[3] 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 土壤碳源汇; 东北; 土地利用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1 [土壤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是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文中选择中国东北地区,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结合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以及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形成的土壤碳源汇效应。结果发现:(1)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SOCD)差异较大,沼泽地、有林地等是SOCD相对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而沙地、盐碱地、低覆盖草地等土地利用方式下SOCD较低;(2)按照土地利用方式的构成推算,研究区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482.1×1010 kg,其主要储库为有林地和旱地,分别占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的43.8%和21.4%;(3)东北地区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造成的土壤总碳源值为5.73×1010 kg,总碳汇值为3.56×1010 kg,因此研究区总体上表现为2.17×1010 kg(21.7Tg)的碳源;(4)研究区起到土壤碳汇作用的典型土地利用转化方式有旱地到水田的转化、其他林地和疏林地到有林地的转化等;起到土壤碳源作用的典型土地利用转化方式为有林地到旱地的转化、高覆盖草地到旱地的转化、沼泽到水田和旱地等耕地的转化等。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Temporal variation of soil carbon stock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on the southern Song-nen Plain,Heilongjiang Province[J]. Xueqi Xia~(a,*),Zhongfang Yang~a,Yan Liao~a,Yujun Cui~b,Yansheng Li~b a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 b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Harbin 150036,China.Geoscience Frontiers. 2010(01)
[2]   东北平原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趋势研究 [J].
奚小环 ;
杨忠芳 ;
崔玉军 ;
孙淑梅 ;
于成广 ;
李敏 .
地学前缘, 2010, 17 (03) :213-221
[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库的影响——以吉林省通榆县为例 [J].
汤洁 ;
毛子龙 ;
韩维峥 ;
徐小明 ;
王晨野 .
生态环境, 2008, 17 (05) :2008-2013
[4]   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土壤碳储量变化的间接影响 [J].
周涛 ;
史培军 .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02) :138-143
[5]   基于1∶100万土壤空间数据库的有机碳储量估算研究——以中国东北三省为例 [J].
孙维侠 ;
史学正 ;
于东升 ;
王库 ;
王洪杰 .
地理科学, 2004, (05) :568-572
[6]   东北三省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模拟研究 [J].
邱建军 ;
王立刚 ;
唐华俊 ;
李红 ;
Changsheng Li .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08) :1166-1171
[7]   1990~2000年中国土壤碳氮蓄积量与土地利用变化 [J].
刘纪远 ;
王绍强 ;
陈镜明 ;
刘明亮 ;
庄大方 .
地理学报, 2004, (04) :483-496
[8]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J].
周涛 ;
史培军 ;
王绍强 .
地理学报, 2003, (05) :727-734
[9]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J].
方精云 ;
刘国华 ;
徐嵩龄 .
生态学报, 1996, (05) :497-508
[10]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时空特征分析[M]. 科学出版社 , 张树文[等]著,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