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被引:59
作者
肖刚 [1 ]
肖海 [2 ]
石惠春 [1 ]
机构
[1]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资源学院
[2]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价值; 旅游开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F590 [旅游经济理论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应该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旅游价值,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在对其旅游开发时,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要注重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发挥行政保护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07 / 11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路径研究——以大型天然溶洞实景舞台剧《夷水丽川》为例 [J].
汪宇明 ;
马木兰 .
旅游科学, 2007, (04) :31-35
[2]   保护与开发:遗产地数字化管理协同功效实证研究——以“数字九寨”为例 [J].
黄萍 .
旅游学刊, 2007, (08) :23-28
[3]   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J].
刘建平 ;
陈姣凤 ;
林龙飞 .
贵州民族研究, 2007, (03) :65-69
[4]   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J].
马莉 ;
石莎 .
法制与社会, 2006, (19) :195-196
[5]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行政管理研究——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 [J].
张瑛 ;
高云 .
贵州民族研究, 2006, (04) :79-84
[6]   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 [J].
梁学成 .
旅游学刊, 2006, (06) :16-22
[7]   小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J].
尹小珂 ;
宋兰萍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3) :281-282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 [J].
陈天培 .
经济经纬, 2006, (02) :124-127
[9]   实景主题: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以桂林阳朔“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为例 [J].
陆军 .
旅游学刊, 2006, (03) :37-43
[10]   试用科学发展观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 [J].
刘茜 .
西北民族研究, 2005, (02) :17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