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北伊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的宏体藻类

被引:35
作者
王约
王训练
黄禹铭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瓮会生物群; 宏体藻类; 陡山沱组; 伊迪卡拉系; 江口; 黔东北; 华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4 [古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宏体生物广泛地生活于扬子地区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的海洋中,它们为后生动物的快速发展和演化奠定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和一个新生态链的基础.产自于黔东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的瓮会生物群生活环境应在贫氧的、透光性良好的浅海低能环境,以宏体藻类为主,共描述15属18种(其中包括3个新属、5个新种、2个修定属和4个修定种)和1个未命名藻以及不明藻类固着器,另包含有宏体后生动物,可能的后生动物以及遗迹化石.瓮会生物群不但含有鄂西庙河生物群和皖南蓝田植物群的分子,也有南澳大利亚Ediacara生物群和俄罗斯WhiteSea生物群的分子,而且具有自已的特征而有别于其他伊迪卡拉期的生物群.其宏体藻类形态变化较大,组织器官和功能已出现明显的分化,并与高等植物之间存在一定的演化关系.宏体藻类多为直立固着于海底,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了水体中的含氧量.同时,宏体藻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成为一种新的食物,改变了后生动物的食谱.因此,陡山沱期的宏体植物不仅改善了环境,为依赖一定氧而生活、生长和繁殖的后生动物给予了必要的支持,而且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必要基础,为宏体后生动物的快速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食物源.另外,宏体生物群的繁盛不仅提高了有机质的生产率,而且促进了富有机碳的沉积和保存.
引用
收藏
页码:828 / 844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1]  
The Vendian (Ediacaran) in the geological record: Enigmas in geology's prelude to the Cambrian explosion.[J].G.J.H. McCall.Earth Science Reviews.2006, 1
[12]  
Discovery of a Miaohe-type Biota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Doushantuo Formation in Jiangkou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China.[J].Yuanlong Zhao;Meng’e Chen;Jin Peng;Meiyi Yu;Minghua He;Yue Wang;Rongjun Yang;Pingli Wang;Zhenhan Zhang.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4, 20
[13]  
陡山沱期生物群.[M].袁训来等[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14]  
震旦纪庙河生物群.[M].丁莲芳等著;.地质出版社.1996,
[15]  
贵州上前寒武系及震旦系—寒武系界线.[M].王砚耕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16]  
植物界的发展和演化.[M].李星学等 编著.科学出版社.1981,
[17]  
Anoxia versus productivity: what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organic-Carbon-rich sediments and sedimentary rock..Pederson T F;Calvert S E;.AAPG Bulletin.1990,
[18]   晚前寒武纪后生植物的发展及其化石证据 [J].
袁训来,李军,陈孟莪 .
古生物学报, 1995, (01) :90-102+149-151
[19]   晚震旦世的特种生物群落──庙河生物群新知 [J].
陈孟莪,萧宗正,袁训来 .
古生物学报, 1994, (04) :391-403+525-528
[20]   峡东震旦系陡山沱组宏体生物群 [J].
陈孟莪 ;
萧宗正 .
古生物学报, 1992, (05) :513-521+529+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