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效益评价

被引:4
作者
朱智勇 [1 ]
解建仓 [1 ]
宋丽娜 [2 ]
张黎 [2 ]
裴亮 [1 ]
机构
[1]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2] 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
关键词
生态治理; 效益评价;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灰色聚类; Topsis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为了建立黄土高原生态治理评价体系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选取陕北各县多年观测资料,建立黄土高原生态综合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灰色聚类法和Topsis法对各县域生态治理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陕北黄土高原生态治理过程中,坝地面积、治理度和单位面积投资是该地区生态治理评价体系的主要影响因子,在实际运行中应加以重视;各县域生态治理局势存在波折,但整体呈良性发展,并为良好治理措施的选择提供现实依据,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生态治理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这3种方法的结合运用为县域生态治理效益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局势的综合管理与宏观调控。
引用
收藏
页码:344 / 34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在退耕还林决策中的应用 [J].
王筱明 .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08) :113-116
[2]   灰色聚类法在湿地水体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 [J].
周林飞 ;
谢立群 ;
周林林 ;
高振东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5) :594-598
[3]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多维灰色动态评价 [J].
贾宁凤 ;
段建南 ;
陈焕伟 ;
李旭霖 ;
毛俊耀 .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5, (02) :156-160
[4]   农业水土环境系统及其状态评价方法研究 [J].
严宝文 ;
李靖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4, (Z1) :589-591
[5]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现状与展望 [J].
张光辉 .
水科学进展, 2002, (03) :389-396
[6]   黄土高原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数据库的建立 [J].
胡良军 ;
张晓萍 ;
杨勤科 ;
李锐 .
水利学报, 2002, (01) :81-85+91
[7]  
Ecological issues and risk assessment in China. FU B J,LIU G H,WANG X K,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 . 2004
[8]  
Are agricultural land-use models able to predict changes in land-use intensity?. Lambin E F,Rounsevell M D A,Geist H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 2000
[9]  
Land Degradation in China :Erosion and Salinity. Huang,J. . 2000
[10]   榆林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及其效益分析 [J].
刘建强 ;
李延忠 ;
时光新 .
水土保持通报, 2000, (06) :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