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演变与成因分析

被引:31
作者
王丑明 [1 ,2 ]
谢志才 [1 ]
宋立荣 [1 ]
肖邦定 [1 ]
李根保 [1 ]
李林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滇池; 大型无脊椎动物; 群落演变; 成因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该文综合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历史资料,并结合2009—2010年的现场调查数据,对其群落演替进行了研究,并对群落衰退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物种数下降明显,由20世纪80年代的57种降为现在的32种,群落的物种损失率高达44%。其中软体动物损失率高达75%:其次是水生昆虫(39%)。滇池全湖底栖动物密度为1776ind/m2(其中寡毛类1706ind/m2;摇蚊科68ind/m2)。近20年滇池全湖底栖动物的丰度比较发现,寡毛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呈一种先急剧上升,而后明显下降的过程,而摇蚊科的密度和生物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寡毛类中的耐污种相对丰度增加,如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成为绝对优势种,其平均相对丰度达到了74.1%。摇蚊科相对丰度减少,以前广泛分布的异腹鳃摇蚊(Einfeldiasp.)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细长摇蚊(Ch.attenuatus)、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等耐污种;软体动物种类变得单一,许多高原湖泊特有的软体动物均已消失,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牟氏螺蛳(M.mondi)、光肋螺蛳(M.mansugi)在200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了极危物种,滇池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dianchiensis)也被列入了濒危物种。滇池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尤其是草海物种多样性从20世纪50年代的2.70降到现在的0.30。半个多世纪以来总氮、总磷与物种数和多样性呈现显著负相关。底栖动物群落衰退的成因主要是生境破坏、水质恶化、蓝藻爆发、沉水植物消失、种质库匮乏等。
引用
收藏
页码:212 / 22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浅析滇池蓝藻暴发原因 [J].
方红云 .
环境科学导刊, 2010, 29(S1) (S1) :74-75
[2]   洱海湖滨带的生态现状与修复措施 [J].
赵果元 ;
李文杰 ;
李默然 ;
崔卫华 ;
陈安生 ;
常永第 .
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7) :89-92
[3]   滇池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J].
王丽珍 ;
刘永定 ;
陈亮 ;
肖邦定 ;
刘剑彤 ;
吴庆龙 .
水生生物学报, 2007, (04) :590-593
[4]   不同形态磷对黑藻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J].
赵海超 ;
王圣瑞 ;
金相灿 ;
颜昌宙 ;
刘景辉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6, (03) :342-347
[5]   滇池水环境退化与区域内物种多样性的丧失 [J].
罗民波 ;
段昌群 ;
沈新强 ;
杨良 .
海洋渔业, 2006, (01) :71-78
[6]   滇池污染特征及治理对策 [J].
李益敏 ;
彭永岸 ;
王玉朝 ;
徐旌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3, (04) :32-38
[7]   滇池富营养化现状、趋势及其综合防治对策 [J].
柘元蒙 .
云南环境科学, 2002, (01) :35-38
[8]   云南滇池马村湾、海东湾底栖动物本底调查研究 [J].
王丽珍 ;
徐小清 ;
周文博 ;
肖衡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2) :134-139
[9]   水体富营养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J].
龚志军 ;
谢平 ;
唐汇涓 ;
王士达 .
水生生物学报, 2001, (03) :210-216
[10]   滇池水生植被演替及其与水环境变化关系 [J].
余国营 ;
刘永定 ;
丘昌强 ;
徐小清 .
湖泊科学, 2000, (01) :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