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

被引:5
作者
李志强
刘春梅
机构
[1] 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
因素分解法; 碳足迹; 能源消费; 温室气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 [社会与环境];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为世界所公认。而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本文根据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计算中部六省1995-2007年间的碳足迹,并就经济发展规模对中部六省碳足迹做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部六省的碳足迹与经济发展规模均不表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倒"U"型关系,湖南省表现为倒"N"型关系,其余五个省表现出线性正相关关系。同时,利用分解分析方法,计算中部六省碳足迹变化中的人口规模效应、经济规模效应、能源结构效应、能源效率效应,表明中部六省碳足迹的抑制作用主要来自于一次能源效率的提高,但仅依赖能源效率的提高已难以抑制经济发展引起的碳排放的增加,导致中部六省碳足迹自2001年以后均有逐年迅速加深的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228 / 23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中国污染变化的主要因素——分解模型与实证分析 [J].
陈六君 ;
王大辉 ;
方福康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4) :561-568
[2]   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 [J].
王铮 ;
朱永彬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 (02) :109-115
[3]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 [J].
胡初枝 ;
黄贤金 ;
钟太洋 ;
谭丹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03) :38-42
[4]  
Practices urged to lighten carbon footprint. British Dental Journal . 2008
[5]  
A Shapley Decomposi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withoutResiduals. Albrecht Johan,Francois Delphine,and Schoors Koen. Energy Policy . 2002
[6]  
A survey of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Ang B W,Zhang F Q. Energy . 2000
[7]  
Changes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intensity: a complete decomposition model. Sun J W. Energy Economics . 1998
[8]  
低碳经济论[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张坤民, 2008
[9]   A Shapley decomposi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without residuals [J].
Albrecht, J ;
Francois, D ;
Schoors, K .
ENERGY POLICY, 2002, 30 (09) :727-736
[10]  
Changes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intensity: A complete decomposition model[J] . J.W. Sun. &nbspEnergy Economics . 19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