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区旱地不同覆盖种植方式玉米田的土壤水分和产量效应

被引:47
作者
王红丽 [1 ,2 ]
张绪成 [2 ,3 ,4 ]
宋尚有 [2 ]
机构
[1]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2]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4]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玉米; 全膜双垄沟播; 旱地; 土壤水分含量;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探讨半干旱区旱地不同种植方式玉米(Zea mays)田的土壤水分动态特征,测定了全膜双垄沟播(PMF)、全沙覆盖(SM)和裸地(CK)3种不同处理0–200cm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垂直变化及年际变化。结果表明:PMF明显改善玉米拔节前0–200cm土壤的水分条件,有利于玉米前期生长;随着玉米生育进程的推进,3种处理的耗水量依次为:PMF﹥SM﹥CK,而土壤贮水量表现为CK﹥SM﹥PMF;在相同降雨条件下,PMF处理0–200cm土壤水分降雨入渗补给深度最大,SM次之,CK最小。随着种植年限增加,PMF的耗水量和耗水深度增加,两年种植期间耗水深度从20–120cm向120–200cm推移;连续种植两年后,3种处理40–120cm土壤含水量下降至9.0%以下,其中PMF下降最快(7.9%),土壤含水量接近萎蔫系数7.2%,玉米只能靠当年降水生长,如种植年限继续增加,土壤极有可能形成干层。3种处理之间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都存在显著差异,PMF最高,SM次之,CK最低。因此,在半干旱区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玉米可显著提高产量,但连续种植可导致土壤贮水量显著降低,对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825 / 83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1]  
中国北方旱区农业[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信乃诠,王立祥主编, 1998
[12]   Effects of plastic film mulch and tillage on maize productivity and soil parameters [J].
Liu, C. A. ;
Jin, S. L. ;
Zhou, L. M. ;
Jia, Y. ;
Li, F. M. ;
Xiong, Y. C. ;
Li, X. G. .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2009, 31 (04) :241-249
[13]   宁南半干旱区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效果研究 [J].
王俊鹏 ;
韩清芳 ;
王龙昌 ;
贾志宽 .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4) :16-20
[14]   微型蒸发器田间实测麦田与裸地土面蒸发强度的试验研究 [J].
刘钰 .
水利学报, 1999, (06) :3-5
[15]   半干旱黄土高原集水高效旱地农业的发展 [J].
李凤民 ;
王静 ;
赵松岭 .
生态学报, 1999, 19 (02) :117-122
[16]   地膜覆盖对旱地春玉米生理生态和产量的影响 [J].
王喜庆 ;
李生秀 ;
高亚军 .
作物学报, 1998, (03) :348-353
[17]   宁南半干旱偏旱区旱作农田沟垄径流集水蓄墒效果与增产效应研究 [J].
李军 ;
王龙昌 ;
孙小文 ;
王立祥 ;
不详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997, (01) :19-23+87
[18]   不同作物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耗水特性 [J].
张锡梅 ;
徐勇 ;
山仑 .
生态学报, 1989, (01) :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