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天然森林沼泽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被引:11
作者
周文昌
牟长城
刘夏
顾韩
机构
[1] 东北林业大学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甲烷; 碳汇功能; 森林沼泽; 小兴安岭;
D O I
10.13759/j.cnki.dlxb.2012.07.010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了定量评价小兴安岭森林沼泽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在伊春市友好林业局岭峰林场设立了标准地,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测量土壤CO2和CH4的排放通量,调查小兴安岭5种天然森林沼泽生物量,并建立了生物量回归模型,以推测乔木净初级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5种森林沼泽各类植被物种碳质量分数范围为40.2%~49.3%,毛赤杨(Alnus sibirica)沼泽、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沼泽、落叶松(Larix gmelinii)—苔草(Carex schmidtii)沼泽、落叶松—藓类(Moss)沼泽和落叶松—泥炭藓(Sphagnum spp.)沼泽植被净固碳分别为161.202、73.562、42.18、205.02、295.33 g.m-2.a-1,小兴安岭天然毛赤杨沼泽、白桦沼泽、落叶松—苔草沼泽、落叶松—藓类沼泽、落叶松—泥炭藓沼泽土壤排放的碳(包括CH4折算成的碳)分别为226.49、253.57、191.86、169.53、127.33 g.m-2.a-1,小兴安岭天然白桦沼泽、落叶松—苔草沼泽、落叶松—藓类沼泽、落叶松—泥炭藓沼泽生态系统分别是大气CO2净吸收碳汇19.99、50.323、5.491、68.00 g.m-2.a-1,毛赤杨沼泽为大气CO2净排放碳源(65.29 g.m-2.a-1)。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5+127 +12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小兴安岭阔叶林沼泽土壤CO、CH和NO排放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J].
牟长城 ;
刘霞 ;
孙晓新 ;
石兰英 ;
冯登军 ;
程伟 ;
吴云霞 .
生态学报, 2010, 30 (17) :4598-4608
[2]   小兴安岭落叶松沼泽林土壤CO2,N2O和CH4的排放规律 [J].
牟长城 ;
程伟 ;
孙晓新 ;
吴云霞 .
林业科学, 2010, 46 (07) :7-15
[3]  
采伐对小兴安岭落叶松-泥炭藓沼泽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牟长城,吴云霞,李婉姝,徐蕊.应用生态学报. 2010(02)
[4]   基于IBIS模型的东北森林净第一性生产力模拟 [J].
王萍 .
生态学报, 2009, 29 (06) :3213-3220
[5]   小兴安岭森林沼泽甲烷排放及其影响因子 [J].
孙晓新 ;
牟长城 ;
石兰英 ;
程伟 ;
刘霞 ;
吴云霞 ;
冯登军 .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03) :535-545
[6]   小兴安岭典型草丛沼泽湿地CO2、CH4和N2O的排放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J].
牟长城 ;
石兰英 ;
孙晓新 .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 (03) :617-623
[7]   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 [J].
朱文泉 ;
潘耀忠 ;
张锦水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7, (03) :413-424
[8]   长白山毛赤杨和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生物量分布格局 [J].
牟长城 ;
万书成 ;
苏平 ;
宋宏文 ;
孙志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2) :2211-2216
[9]   湿地生态系统碳储存和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J].
刘子刚 .
地理科学, 2004, (05) :634-639
[10]   东北地区陆地碳循环平衡模拟分析 [J].
王绍强 ;
周成虎 ;
刘纪远 ;
李克让 ;
杨晓梅 .
地理学报, 2001, (04) :39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