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荚状铬铁矿:古大洋岩石圈残片的重要证据

被引:21
作者
李江海
牛向龙
黄雄南
冯军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质学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质学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质学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质学系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蛇绿岩; 豆荚状铬铁矿; 构造类型; 地质背景; 板块构造; 华北克拉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78 [矿物分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豆荚状铬铁矿为蛇绿岩的特征性矿产 ,保留了上地幔岩浆构造作用、高温变形以及岩石成因的重要信息。它们常见于方辉橄榄岩内 ,位于大洋岩石圈莫霍面下 1~ 2km的古深度范围内。豆荚状铬铁矿常被纯橄岩薄壳围限 ,保留特征的豆状、豆壳状等构造。豆荚状铬铁矿的TiO2 含量较低 ,铂族元素 (PGE)的分布模式显示特征的负斜率。普遍认为 ,豆荚状铬铁矿形成于部分熔融条件下 ,涉及原始地幔熔体与亏损地幔橄榄岩的相互作用 ,伴随复杂的岩浆混合及结晶过程。狭窄的上地幔岩浆通道或孔穴为豆荚状铬铁矿理想的堆积部位。超俯冲带 (弧后盆地、岛弧、弧前 )、大洋中脊、转换断层均可能是豆荚状铬铁矿形成的理想环境。其中 ,洋脊扩张模式及大洋上俯冲带模式较好地解释了豆荚状铬铁矿成因。对于经历高级变质及多期变形的华北大陆基底 ,豆荚状铬铁矿是研究古老蛇绿岩最直接而有效的地质标志 ,对于研究古大洋岩石圈增生过程 ,上地幔演化 ,探索早期板块构造意义重大。
引用
收藏
页码:235 / 24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辽西豆荚状铬铁矿的发现及其意义
    李江海
    牛向龙
    陈征
    冯军
    黄雄南
    [J]. 岩石学报, 2002, (02) : 187 - 192+258
  • [2] 地幔内超高压矿物的爆炸
    白文吉
    杨经绥
    方青松
    颜秉刚
    张仲明
    [J]. 地球学报, 2001, (05) : 385 - 390
  • [3] 华北克拉通对前寒武纪超大陆旋回的基本制约
    李江海
    侯贵廷
    黄雄南
    张志强
    钱祥麟
    [J]. 岩石学报, 2001, (02) : 177 - 186
  • [4] 华北陆块基底构造格局及早期大陆克拉通化过程
    李江海
    钱祥麟
    黄雄南
    刘树文
    [J]. 岩石学报, 2000, (01) : 1 - 10
  • [5] 山西省五台山晚太古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 一种可能的古蛇绿混杂岩
    王凯怡
    李继亮
    郝杰
    柴育成
    周少平
    [J]. 岩石学报, 1997, (02) : 14 - 26
  • [6] 早前寒武纪洋壳的地质记录及其板块构造意义
    李江海
    [J]. 地质科技情报, 1997, (01) : 12 - 18
  • [7] 对豆荚状铬铁矿床成因的认识
    周美付,白文吉
    [J]. 矿床地质, 1994, (03) : 242 - 249
  • [8] 中国造山带蛇绿岩中铬铁矿床的成因类型及其成矿的若干特征
    王希斌
    郝梓国
    鲍佩声
    彭根永
    [J]. 矿床地质, 1992, (01) : 21 - 34
  • [9] 中国铬铁矿床[M]. 科学出版社 , 鲍佩声等著, 1999
  • [10] 中国铬铁矿床及成因[M]. 科学出版社 , 王恒升,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