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D技术在构造裂缝预测分析中的应用——以和田古隆起区为例

被引:5
作者
杜永灯 [1 ,2 ]
张翠梅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
[2] 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
关键词
VSD技术; 裂缝预测; 和田古隆起;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09.01.005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构造裂缝是古岩溶发育的基础。由于裂缝分布的复杂性,其识别和分布预测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在对和田古隆起地质背景和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展开裂缝形成条件分析,通过分析裂缝发育程度、褶曲作用和断层活动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裂缝发育定量判别的依据。本文利用VSD(裂缝空间描述)技术刻画不同地质时期裂缝发育状况,提出发育裂缝部位,纵张裂缝发育区集中于玛4井、山1井和玛南东段,断裂裂缝发育区有玛南断裂带西段,罗南1井两种裂缝均较发育,它们是古岩溶发育的有利部位。
引用
收藏
页码:168 / 17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和田古隆起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J].
库丽曼 ;
刘树根 ;
徐国强 ;
李国蓉 .
天然气工业, 2004, (06) :25-29+4
[2]   和田古隆起构造演化及油气分布 [J].
孙玮 ;
刘树根 ;
徐国强 ;
李国蓉 .
新疆石油地质, 2004, (02) :147-149
[3]   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油气远景探讨 [J].
黄泽光 ;
吕俊祥 ;
翟常博 ;
潘文蕾 .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S1) :543-547
[4]   和田古隆起海西早期古地貌恢复 [J].
徐希坤 ;
刘树根 ;
黎剑 ;
徐国强 ;
杨俊超 .
特种油气藏, 2003, (03) :32-34+93
[5]   塔里木盆地东部大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J].
吴国干 ;
李华启 ;
初宝洁 ;
夏斌 ;
王核 ;
卜国民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2, (03) :229-234
[6]   模式识别技术在赤水天然气勘探的应用 [J].
张世荣 .
贵州地质, 2000, (02) :118-123
[7]   塔西南坳陷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 [J].
胡望水 ;
陈毓遂 ;
肖安成 ;
刘学锋 ;
刘生国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 (01) :14-17+92
[8]  
中国新疆塔里木板内变形与油气聚集[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杨克明等著,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