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6 条
论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被引:7
作者:
周建华
[1
]
支晨阳
[1
]
郎兵
[2
]
机构:
[1]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 长春市公交医院
来源: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辛开苦降;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D O I:
10.13193/j.archtcm.2008.11.33.zhoujh.009
中图分类号:
R259.746.2 [];
学科分类号:
100506 ;
摘要:
归纳总结中医辛开苦降理论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过程中的运用及"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的体会和理解。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其均有辛热之干姜和苦寒之芩连。仲景用干姜温中补脾阳,以芩连清胃热。半夏泻心汤类的寒热错杂证是脾寒和胃热两个方面的错杂。脾寒则清阳不升而腹泻下利,胃热不降则呕,脾胃升降之机痞塞于中,心下痞乃成。而见呕、利、痞之证。根据其症状的不同,三方可以变化使用。溃疡性结肠炎病程缠绵,虚实夹杂,攻则伤正气,补则益邪,故必须用"和"剂以治之;本病或虚或实,"湿"的存在往往贯彻始终,或为寒湿,或为湿热。所以,祛湿亦为治疗大法。但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坚决反对治"湿",用"淡渗之剂治之",是因为"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气矣","故必用升阳风药即差"(调理脾胃经验)。在临床实践中,接受《脾胃论》的指导,也收到较好的效果;"瘀血"是病理产物,亦是使病程缠绵的致病物质。治疗上必须阻断产生"瘀血"的原因,清除"瘀血",使病情转入良性的轨道。
引用
收藏
页码:2336 / 2340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