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有机和无机碳同位素变化与古环境

被引:22
作者
南君亚
刘育燕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P-T界线剖面; 碳同位素; 碳循环; 古环境; 生物绝灭; 煤山; 浙江省;
D O I
10.19700/j.0379-1726.2004.01.002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196个碳酸盐岩样品无机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carb和δ13Corg变化趋势表明,煤山地区晚二叠世末为比较封闭的局限海沉积环境,早三叠世初期经局限和开阔海环境交替出现渐变为海水循环良好的广海沉积环境。长兴期的海进作用使海洋初始生产率升高,可能是引起长兴组葆青段碳同位素变重的主要原因;海洋CO2浓度增高可能是长兴组煤山段δ13Corg出现负漂移的原因。二叠纪末期全球性海平面下降以及火山作用可能是使生态系统崩溃、引起二叠-三叠系(P-T)界线附近生物绝灭的外部原因,也是使海洋中12C输入量增加导致过渡层碳同位素变轻的主要原因。二叠纪晚期生物绝灭经历了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δ13Corg在生物绝灭后才出现大幅度负漂移,可能是由于营光合作用的浮游植物不一定因海洋缺氧以及其他生物的绝灭而停止生长,当海水酸度超过浮游生物忍耐限度时,才导致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殷坑组δ13Corg和δ13Ccarb呈上升趋势,说明经历过P-T生物大绝灭后,早三叠世海洋生产率逐渐升高,生物开始复苏。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3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