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米退积型与进积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被引:28
作者
李顺明 [1 ]
宋新民 [1 ]
刘曰强 [2 ]
王友启 [3 ]
李艳明 [2 ]
唐后军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温米油田;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单砂层; 沉积微相; 砂体叠加样式; 沉积模式;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11.03.007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不同类型辫状河三角洲的成因分析是预测剩余油分布及制定合理开发政策的基础。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地层分析表明,温米油田三间房组是在气候干燥的淡水湖盆长期基准面旋回内的退积型和进积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三间房组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基于单分流河道识别: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规模小,分流河道宽深比30~58,平面形态纵向由枝状向指状演化,发育CSm→MSp-l→FSh→FSp-h→FStr→FSp-h→Fr较细岩石相组合;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规模相对较大,分流河道宽深比53~108,平面形态纵向呈指状-枝状-片状演化,发育SCm→GCSm→CStr→FSp-h→FSp-l较粗岩石相组合,湖底坡折带发育小型河口坝。水气交替注入能较大幅度提高这类油藏的采收率。
引用
收藏
页码:665 / 67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论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双层结构 [J].
张成学 ;
肖荣阁 ;
师永民 ;
何勇 ;
贺顺义 .
天然气工业, 2008, (02) :58-60+166
[2]   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和研究意义 [J].
郑荣才 ;
彭军 ;
吴朝容 .
沉积学报, 2001, (02) :249-255
[3]   吐哈盆地WM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分析 [J].
周丽清 ;
吴胜和 ;
熊琦华 ;
马晓芬 ;
郭燕华 ;
林双运 .
沉积学报, 2000, (02) :248-252
[4]   温米油田中侏罗统低伽马泥岩的湖泛成因及层序地层学意义 [J].
吴胜和 ;
王仲林 .
新疆石油地质, 1999, (04) :325-328+360
[5]   台北凹陷中侏罗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与油气的关系 [J].
李文厚 ;
柳益群 ;
冯乔 ;
袁明生 ;
张世焕 ;
王武和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03) :67-72
[6]   科尔沁沙地的元素、粘土矿物与沉积环境 [J].
关有志 .
中国沙漠, 1992, (01) :12-18
[7]   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与三角洲体系的分类 [J].
薛良清 ;
W.E.Galloway .
地质学报, 1991, (02) :141-153
[8]   鄱阳湖现代三角洲沉积相研究 [J].
朱海虹 ;
郑长苏 ;
王云飞 ;
苏守德 ;
杨留法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1, (02) :89-103+201
[9]  
辫状河储层地质模式及层次界面分析.[M].于兴河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10]  
曲流河与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典型骨架砂体内部构成分析.[M].焦养泉等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