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城市化问题研究

被引:6
作者
荆治国 [1 ,2 ]
周杰 [1 ]
梁剑鸣 [1 ,2 ]
何忠 [1 ,2 ]
杨林海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 生态足迹法;
D O I
10.13448/j.cnki.jalre.2010.03.014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依据1997-2006年西安市城镇居民和非城镇居民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分析了城市化发展对生态足迹供需变化的影响,旨在探寻引起生态足迹供需变化的城市化驱动机制,以期为西安市城市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从1997年至2006年,西安市的人口城市化率由40.4%增加至45.7%,人均生态足迹从1997年的1.31hm2增至2006年1.64hm2,共增加了25%。人均生态足迹和城市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万元GDP生态足迹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采用二次多项式方法对人均生态足迹和与城市化率的关系进行了拟合。推算出当城市化率达到50.66%时人均生态足迹达到拐点,即人均1.74hm2。同样采用多项式方法对人均生态足迹和与人均GDP的关系进行拟合,推算出当人均GDP达到2.67万元时,人均生态足迹达到拐点,此时人均生态足迹为1.79hm2。结合西安市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调控城市化进程,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加大新型能源的推广力度,不断推广高科技农业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基于能值改进的开放系统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应用——以深圳市为例 [J].
赵志强 ;
李双成 ;
高阳 .
生态学报, 2008, (05) :2220-2231
[2]   生态足迹模型的修正与动态设计——在可持续经济发展理论框架下 [J].
刘冬梅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03) :42-46
[3]   西安市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的动态研究 [J].
赵先贵 ;
韦良焕 ;
马彩虹 ;
王婧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01) :1-5
[4]   中国2002年省域生态足迹分析 [J].
陈敏 ;
王如松 ;
张丽君 ;
怀保光 .
应用生态学报 , 2006, (03) :3424-3428
[5]   可持续性评价的ImPACTS等式 [J].
徐中民 ;
程国栋 ;
邱国玉 .
地理学报, 2005, (02) :198-208
[6]   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 [J].
徐中民 ;
张志强 ;
程国栋 ;
陈东景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2) :280-285
[7]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 [J].
杨开忠 ;
杨咏 ;
陈洁 .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06) :630-636
[8]  
中国农业年鉴.[Z]..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9]  
中国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0]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