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小麦产量及产量要素对秸秆还田响应的整合分析

被引:28
作者
周延辉
朱新开
郭文善
封超年
机构
[1]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小麦; 产量; 整合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S141.4 [堆肥、沤肥];
学科分类号
0901 ; 090101 ;
摘要
为探究秸秆还田对中国小麦的增产效果,运用整合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秸秆还田后小麦产量及产量要素的变化范围,并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条件的影响;通过文献检索与严格筛选,整理得到55篇田间试验数据资料,建立小麦产量及产量要素数据库,并应用整合分析方法,比较分析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产量要素的整体影响以及秸秆还田技术的适用条件。结果表明,总体上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和产量要素,但增长幅度不大。通过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之间的省份,选择潮土、塿土、水稻土等养分中等、复杂难以利用的土壤类型,实行秸秆还田技术的收益较好;不同耕作方式对秸秆还田的影响较大,免耕和翻耕技术好于旋耕技术;施氮水平>300 kg·hm-2时,增产不显著,200~300 kg·hm-2施氮水平为最佳;秸秆种类与还田量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影响较大,其中使用麦秸还田效果一般,稻秸全量或半量还田成效较好,玉米秸半量还田(6 000 kg·hm-2)增产最大。综上,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小麦产量和产量因素,秸秆还田的最佳条件为在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区实行免耕与翻耕交替耕作方式,采用玉米秸秆半量还田方法,施氮水平为200~300 kg·hm-2。本研究结果为秸秆还田在我国小麦高产高效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29 / 13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3 条
[1]  
免耕和高效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磷流失影响的整合分析研究.[D].苑俊丽.浙江大学.2015, 01
[2]  
山东地区农作物秸秆生态化综合利用研究.[D].张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06
[3]  
秸秆还田、氮肥和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陈俊.南京农业大学.2012, 01
[4]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与小麦根系发育和功能的影响.[D].蒋向.河南农业大学.2012, 07
[5]  
稻麦两熟制秸秆沟埋还田作用特点研究.[D].刘春晓.南京农业大学.2010, 06
[6]   稻麦两熟系统产量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基于Meta分析 [J].
朱冰莹 ;
马娜娜 ;
余德贵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7, 40 (03) :376-385
[7]   华北平原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J].
赵秀玲 ;
任永祥 ;
赵鑫 ;
濮超 ;
张向前 ;
张海林 .
作物杂志, 2017, (01) :1-7
[8]   小麦和玉米秸秆不同还田量下腐解特征及其养分释放规律 [J].
岳丹 ;
蔡立群 ;
齐鹏 ;
张仁陟 ;
武均 ;
高小龙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 (03) :80-85
[9]   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J].
姜自红 ;
刘中良 ;
江生泉 .
天津农业科学, 2016, 22 (01) :9-12
[10]   小麦苗情诊断指标及其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J].
武威 ;
刘涛 ;
陈瑛瑛 ;
孙成明 ;
陈雯 ;
杨秉臻 .
农机化研究, 2016, 38 (01) :6-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