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9 条
论民事诉讼模式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及其运用
被引:28
作者:
刘哲玮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来源:
关键词:
民事诉讼模式;
当事人主义;
方法论;
诉讼行为;
诉讼标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1 [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民事诉讼模式理论自199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其所倡导的向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转型的改革进路由于精当描述并批判了当时中国司法实践的现实状态和准确指明并预测了未来中国司法改革的方向,在学科内外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但进入21世纪以后,民事诉讼模式理论也面临着空心化和空谈化的批评,理论界提出了协同主义等概念试图挑战当事人主义的地位,而实务界所倡导的司法能动等理念和相关制度改革也与当事人主义构成悖反。从方法论的角度观察,民事诉讼模式理论发挥着范式革命的效果,而当事人主义则在可证伪性和确定性的意义上是具有科学性。因而,民事诉讼模式理论目前的危机并非因为其不够科学,而是由于过于宏观,无法直接指导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有必要加大中层概念的研究,根据民事诉讼模式的原理,形成关于诉讼行为、诉讼标的等中层概念的通说,民事诉讼模式理论当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6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