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的保持与传承

被引:32
作者
任继周
侯扶江
胥刚
机构
[1]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游牧; 草原文化; 划区轮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放牧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元素。保存与传承草原文化,就应以放牧为核心,建立现代轮牧制度。人、草原、家畜是草原文化的3个基本要素,通过放牧这一基本功能,将草原-家畜-人居耦合成一个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系统运行中产生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以人为本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总体现。其中包含了草原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艺术形式、民族性格等,并延伸到政治、军事行为。在草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放牧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20世纪30年代前后各生产先进国家都完成了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转型。其转型的主要内涵为以划区轮牧为核心,配合定居点、饮水点、围栏、饲草料、牧民合作社等系统建设,建成人-草地-家畜的草原生态系统,这是保持与传承草原文化的必要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草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活泼元素 [J].
任继周 .
草业学报, 2010, 19 (01) :1-5
[2]   草地农业系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关于“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反思 [J].
任继周 ;
侯扶江 .
草业科学, 2009, (08) :6-9
[3]   放牧对草地的作用 [J].
侯扶江 ;
杨中艺 .
生态学报, 2006, (01) :244-264
[4]   论华夏农耕文化发展过程及其重农思想的演替 [J].
任继周 .
中国农史, 2005, (02) :53-58
[5]   生物的时间地带性及其农学涵义 [J].
任继周 ;
刘学录 ;
侯扶江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8) :1013-1016
[6]  
游牧者的抉择[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王明珂, 2008
[7]  
古代西辽河流域的游牧文化[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任爱君等, 2007
[8]  
史记[M]. 中华书局 , (汉)司马迁撰, 2005
[9]  
中国大百科全书[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经济学》编辑委员会, 1988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德]马克思(K·Marx),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