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垄作免耕对不同大小土壤团聚体中几种氮素形态分布的影响

被引:28
作者
曹良元
张磊
蒋先军
苏海锋
石杰
李楠
机构
[1]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团聚体; 免耕; 脲酶活性; 氮素形态; 转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45 [有机农业];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国家紫色土肥力定位监测点,研究了长期(18年)垄作免耕和常规轮作两种耕作方式下,不同大小土壤团聚体中几种形态氮素含量及脲酶活性分布模式。结果表明,两种轮作方式下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NO3--N含量及脲酶活性在水稳性土壤团聚体中具有相似的分布模式。全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主要分布在>0.25 mm粒级的大团聚体中,其次是0.25—0.053 mm粒级的微团聚体中,粉砂与粘粒组分(<0.053 mm)中分布最少;2.0—0.25mm粒级团聚体中脲酶活性最高,0.25—0.053 mm的微团聚体中脲酶活性最低;NH4+-N和NO3-N在>2.0 mm粒级团聚体中的含量均比其他粒级高。垄作免耕下各级团聚体中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NO3--N含量及脲酶活性均高于常规轮作,其中2.0—0.25 mm粒级团聚体中的全氮含量高出23.1%;>2.0 mm粒级团聚体中NO3--N含量高出26.7%。表明垄作免耕下各团聚体中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及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常规轮作,但氮素含量及脲酶活性在不同粒径大小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决定于土壤结构体本身,耕作方式的影响不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824 / 83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 [21] 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高明
    张磊
    魏朝富
    谢德体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04) : 343 - 348+354
  • [22] 土壤氮素转化研究进展
    张金波
    宋长春
    [J]. 吉林农业科学, 2004, (01) : 38 - 43+46
  • [23] 有机胶结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理及理论模型
    史奕
    陈欣
    沈善敏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1) : 1495 - 1498
  • [24] 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及其应用
    黄冠华
    詹卫华
    [J]. 土壤学报, 2002, (04) : 490 - 497
  • [25] 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在剖面中移动特征的模拟研究
    王百群
    戴鸣钧
    [J]. 水土保持研究, 2000, (04) : 117 - 122
  • [26] 旱地土壤氮素矿化参数与氮素形态的关系
    巨晓棠
    边秀举
    刘学军
    张福锁
    毛达如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0, (03) : 251 -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