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模拟

被引:51
作者
牛方曲 [1 ,2 ]
孙东琪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 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地系统; 可持续发展; 增长速度; 系统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 ; 0201 ; 020105 ; 120405 ; 020106 ;
摘要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创造了长期高速增长的奇迹,但人和自然关系出现严重不协调,突出表现为资源的过度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加剧。与此同时,为实现2050年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中国亟需持续发展。为此,中国学者和政府需着力解决问题是,在未来中长期内,中国应当期望多高的经济增长率及其对应的发展模式或调控手段?本文对影响乃至决定国民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支撑系统以及建立在这之上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揭示经济增长及发展模式与支撑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模拟发展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过程,阐释未来经济增长可能的方案及其对资源环境支撑系统(主要因素)的要求,对中国资源环境状态和发展状态做出预警。模拟结果显示,为实现2050年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并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在考虑技术进步会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排放的前提下,中国采取3.8%~6.3%的经增速较为适宜。在该区间内,3.8%~4.4%是较为安全的发展速度,而4.4%~6.3%的发展速度则要求较高的技术进步。本文所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可用于对比分析不同发展情景,选择更优发展方案,为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本研究也是对"未来地球"框架文件的响应,从人口和产业发展速度方面发展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探索意义和应用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2604 / 261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2016版)的基点和技术方法进展 [J].
樊杰 ;
周侃 ;
王亚飞 .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 (03) :266-276
[2]   百年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从理论到实践 [J].
封志明 ;
杨艳昭 ;
闫慧敏 ;
潘韬 ;
李鹏 .
资源科学, 2017, 39 (03) :379-395
[3]  
Empirical Research on Carrying Capacity of Human Settlement System in Dalian City, Liaoning Province, China[J]. ZHENG Defeng,ZHANG Yu,ZANG Zheng,SUN Caizhi.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5(02)
[4]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 [J].
樊杰 ;
王亚飞 ;
汤青 ;
周侃 .
地理科学, 2015, 35 (01) :1-10
[6]   基于DPSIR模型的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 [J].
李天霄 ;
付强 ;
彭胜民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08) :128-134
[7]   人类承载力研究面临的困境与原因 [J].
张林波 ;
李兴 ;
李文华 ;
王维 ;
刘孝富 .
生态学报, 2009, 29 (02) :889-897
[8]   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 [J].
毛汉英 ;
余丹林 .
地理学报, 2001, (03) :363-371
[9]  
Space–time approach to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calculation[J] . Xi-Yin Zhou,Kun Lei,Wei Meng,Soon-Thiam Khu,Jian Zhao,Mingna Wang,Junfeng Yang.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 2017
[10]  
How to assess urban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mountain areas? An approach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view of coupled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J] . Jian Peng,Yueyue Du,Yanxu Liu,Xiaoxu Hu.Ecological Indicators .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