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板内地震的发震机理与地震预报——以汶川地震为例

被引:25
作者
李德威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板内地震; 发震机理; 地震预报; 下地壳流动; 汶川地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陆板内地震主要产于新生代厚壳造山带或高原,在平面上呈弥散状分布,在剖面上震源沿中地壳成层分布,为浅源地震。盆山活动断层系统呈规律性组合,盆山挤压边界为逆冲型压性发震断层;盆山走滑转换边界为走滑型扭性发震断层;造山带内部主要是伸展型张性发震断层。大陆板内地壳分层流变作用制约了板内地震的构造物理过程。大陆下地壳韧性流层为地震活动提供了热能,热软化和热融化介质发生缓慢的韧性流动,是孕震构造;中地壳韧-脆性剪切带发生热—应力转换,聚积应力和应变,为蕴震构造;当下地壳流动在中地壳积累的应变超过上地壳特定构造部位介质的应力-应变极限时,上地壳形成脆性发震断层,产生地震。震源出现在上地壳脆性断层与中地壳脆-韧性剪切带的交汇部位,青藏高原的震源深度通常为12~35 km。目前地震预报是世界科学难题,然而,大陆动力学和板内地震的理论突破可能为短临预报提供了新思路。如果大陆下地壳热动力作用是中地壳产生地震和上地壳发生地震的根源,那么上地壳脆性断层活动会释放出地壳深部的热流体和热气体,引起局部的地温异常、水文异常和大气异常。建议从大气到地表再到地下系统地监测活动断层带及邻区的地下水、地表水、大气的温度异常和成分变化,结合观测下地壳流层厚度、地应力-应变变化、重力异常、磁异常、地电异常等,综合评价地壳活动性和发震可能性。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里氏8.0级汶川地震处于龙门山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构造边界上,是典型的大陆板内地震,震源处于映秀-北川断层上,震源深度为12 km。350 km长的地表破裂带呈右行左阶雁行排列在具有逆冲和右行走滑性质的汶川-茂县-青川、映秀-北川和江油-都江堰3条断层带上。下地壳的韧性流动伴随中地壳韧-脆性剪切带应力和应变的积累,产生上地壳脆性活动断层,并控制地表破裂带和滑坡的分布。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罗文行
    李德威
    汪校锋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05) : 618 - 626
  • [2] 汶川地震前的NCEP异常现象
    马未宇
    [J]. 科技导报, 2008, (10) : 37 - 39
  • [3] 汶川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与云异常现象
    吴立新
    刘善军
    陈云浩
    马保东
    李玲玲
    [J]. 科技导报, 2008, (10) : 32 - 36
  • [4] 大陆下地壳流动:渠流还是层流?
    李德威
    [J]. 地学前缘, 2008, (03) : 130 - 139
  • [5] 青藏高原东部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下地壳流的深部环境
    王椿镛
    楼海
    吕智勇
    吴建平
    常利军
    戴仕贵
    尤惠川
    唐方头
    LZhu
    PSilver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1) : 22 - 32
  • [6] 卫星热红外图像亮温异常——短临震兆
    强祖基
    赁常恭
    李玲芝
    徐旻
    戈风沙
    柳涛
    赵勇
    郭满红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6) : 564 - 574
  • [7] 再论大陆构造与动力学
    李德威
    [J]. 地球科学, 1995, (01) : 19 - 26
  • [8] 大陆构造样式及大陆动力学模式初探
    李德威
    [J]. 地球科学进展, 1993, (05) : 88 - 93
  • [9] 大陆多震层研究现状和讨论
    马宗晋
    张家声
    刘国栋
    刘若新
    [J]. 地震地质, 1990, (03) : 262 -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