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强化技术改善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质的研究

被引:4
作者
詹旭
吕锡武
机构
[1] 不详
[2] 东南大学环境工程系
[3] 不详
关键词
水源地; 水质改善; 生物强化技术; 载体; 硝化细菌; 溶藻细菌; 太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4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海绵状立方体新型载体ACP和PM2种材料,通过生物强化技术来改善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质.静态实验结果表明,生物强化技术对湖泊水体中的TN、NH4+-N、NO2--N、NO3--N、TP、PO43--P、Chl-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3.13%、80.80%、70.57%、78.05%、62.71%、78.06%、84.77%.载体上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的监测结果表明,载体ACP和载体PM具有很强的富集生物和提高生物活性的能力,富集后的生物量和生物活性能分别达到31.23,32.58μg/g、158.32,165.12μgTF/g.FISH检测技术发现,载体表面上富集硝化细菌(硝化菌、亚硝化菌)数量能分别达到6.4×1010个/g.PCR技术、16SrRNA分析表明,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芽孢杆菌(Bacillussp.)作为优势溶藻细菌富集,富集的丰度达到1.62%.
引用
收藏
页码:801 / 80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生物强化技术对水源地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J].
詹旭 ;
吕锡武 .
水处理技术, 2007, (08) :44-46
[2]   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 [J].
裴海燕 ;
胡文容 ;
曲音波 ;
母锐敏 ;
李小彩 .
环境科学学报, 2005, (06) :796-802
[3]   应用有效微生物群(EM)处理富营养化源水试验研究 [J].
王平 ;
吴晓芙 ;
李科林 ;
胡曰利 .
环境科学研究, 2004, (03) :39-43
[4]   3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 [J].
彭超 ;
吴刚 ;
席宇 ;
夏燕华 ;
张婷 ;
赵以军 .
环境科学研究, 2003, (01) :37-40+56
[5]   有效微生物群控制富营养化湖泊蓝藻的效应 [J].
李雪梅 ;
杨中艺 ;
简曙光 ;
黄增贤 ;
梁近光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1) :82-86
[6]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 2002
[7]  
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M].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卢圣栋主编, 1999
[8]  
Biodegradation of polya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in contaminated soil by biostimulation and bioaugment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opper(II) ions[J] . Harrison Ifeanyichukwu Atagana.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 2006 (11)
[9]   Bioaugmentation and enhanced formation of microbial granules used in aerobic wastewater treatment [J].
Ivanov V. ;
Wang X.-H. ;
Tay S.T.-L. ;
Tay J.-H. .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6, 70 (3) :374-381
[10]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NTIALGAL SUBSTANCES PRODUCED BY PSEUDOMONAS-AERUGINOSA [J].
DAKHAMA, A ;
DELANOUE, J ;
LAVOIE, MC .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1993, 5 (03) :297-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