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群体幸福感的影响及内部机制

被引:13
作者
邢淑芬 [1 ]
刘霞 [2 ]
赵景欣 [3 ]
师保国 [1 ]
机构
[1]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北京市“学习与认知”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3]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群体幸福感; 群体地位感; 群体认同;
D O I
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1.06.015
中图分类号
B844.2 [青少年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2 ;
摘要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与的方式对1350名北京市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学业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群体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流动儿童对所在群体的情感认同、认知认同和内群体地位感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学业领域的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群体幸福感具有非常显著的消极影响;(2)社会生活领域的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群体幸福感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其影响效应相对较弱;(3)学业领域的歧视知觉主要通过降低流动儿童对其群体的情感认同和内群体地位感,间接降低其群体幸福感,不存在直接的影响效应;(4)社会生活领域的歧视知觉主要通过内群体地位感的中介效应间接地影响流动儿童的群体幸福感,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直接影响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654 / 66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环境因素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及群体态度的调节作用 [J].
刘霞 ;
申继亮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 (04) :395-401
[2]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J].
袁晓娇 ;
方晓义 ;
刘杨 ;
蔺秀云 ;
邓林园 .
教育研究, 2010, 31 (03) :37-45
[3]   北京市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J].
王瑞敏 ;
邹泓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 24 (02) :131-134+148
[4]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J]. 蔺秀云,方晓义,刘杨,兰菁.心理学报. 2009(10)
[5]   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自卑感研究 [J].
何桂宏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 (11) :4-7
[6]   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 [J].
方晓义 ;
范兴华 ;
刘杨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04) :93-99
[7]   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J].
邹泓 ;
刘艳 ;
李晓巍 .
教育科学研究, 2008, (Z1) :49-53
[8]   北京市公立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师生关系特点的比较研究 [J].
谢尹安 ;
邹泓 ;
李小青 .
中国教育学刊, 2007, (06) :9-12
[9]   北京市流动儿童学校师生心态状况调查研究 [J].
北京市流动儿童就学及心态状况调查课题组 ;
李雅儒 ;
阳志华 ;
王薇 .
新视野, 2006, (03) :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