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流层、中地壳与盆—山系

被引:7
作者
崔永强
李杨鉴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 化学矿产地质研究院 北京
[3] 涿州
关键词
中地壳; 软流层; 盆—山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虽然大量的地学断面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及其丰富的有关中地壳的信息,但极少有人将中地壳的与盆地、断隆山的形成和演化相联系.大陆层控构造理论认为,上地壳正断层上盘在下降过程中,挤压下伏中地壳塑性层,中地壳塑性层物质在该压力作用下从下降幅度最大、垂向压强最大的箕状盆地翘降端压出,主要流向垂向压力较小、紧邻断层面应变空间的下盘,促使该盘向上倾斜,形成断隆山,组成盆 山系.现今中国东部阴山、秦岭、太行山和燕山等断隆山脉,无不与同时代深沉降的断陷盆地毗邻.松辽盆地和西侧大兴安岭以嫩江断裂为界,断陷盆地和断隆山由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同时开始形成到新生代,伴随松辽盆地大幅度沉降,大兴安岭大幅度隆升.在重力均衡作用下,盆\|山系形成引起莫霍面隆起和上地幔软流层隆升,在沉积盆地和断隆上形成大量金属、非金属和油气矿产.中生代以后,软流层大规模发育.软流层隆升对大型含油气区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554 / 55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松辽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J].
李娟 ;
舒良树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4) :525-531
[2]   油气勘探与地壳深部构造研究 [J].
邵学钟 ;
张家茹 ;
殷秀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02) :3-5
[3]   火山活动与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 [J].
郭占谦 .
地球科学, 1998, (01) :3-5
[4]   中国地学断面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J].
吴功建 .
地球物理学报, 1997, (S1) :110-120
[5]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山系及有关地质现象的成因机制 [J].
李扬鉴,张星亮,陈延成 .
中国区域地质, 1996, (01) :88-89+91-95
[6]   试论华北地块中生代以来的盆—山运动 [J].
白文吉 ;
杨经绥 ;
胡旭峰 .
中国区域地质, 1991, (04) :356-365
[7]   幔汁(ACOHNS)流体的重大意义 [J].
杜乐天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89, (01) :91-99
[8]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成因机制新模式 [J].
李扬鉴 ;
林梁 ;
赵宝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8, (04) :334-345
[9]  
烃碱流体地球化学原理[M]. 科学出版社 , 杜乐天著, 1996
[10]  
中国大陆构造论文集[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马杏垣等主编,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