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联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在尺神经卡压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5
作者
林利 [1 ]
杨梅 [2 ]
王华松 [3 ]
机构
[1]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超声影像科
[2]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内科
[3]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
关键词
高频超声; 尺神经; 横截面积; 神经电生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445.1 [超声波诊断];
学科分类号
100207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检查技术联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尺神经损伤段定位诊断的应用及微创手术切口的临床评价。方法选择27例肘管尺神经卡压患者手术前进行超声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健侧手臂尺神经作为对照组。检测分析高频超声测得尺神经最大横断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肘上—肘下段,肘—腕段运动及感觉神经波幅及传导速度。结果高频超声显示患侧尺神经卡压处明显局限性变细,神经纤维束状结构欠清晰,其卡压近端肿胀,神经增粗,回声减低,纤维束状结构模糊,此处横截面积明显增大。明确标识尺神经卡压点17例,占63.0%;3例未见明显卡压点或卡压段,仅见肘管内尺神经全程肿胀;5例术后神经卡压瘢痕粘连,纵断面神经束状回声不清晰或消失,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而无法标识定位。2例超声未检测出明显卡压病变。患者肘管内尺神经CSA与对照组肘管内尺神经CSA明显增大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肘管内尺神经神经传导波幅减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与对照组肘管内尺神经神经传导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能动态观察尺神经卡压征象及其周围结构损伤情况并联合神经电生理检查能有效提高定位诊断的准确率。
引用
收藏
页码:905 / 90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神经电生理联合超声检查在肘部尺神经卡压损伤中的应用 [J].
夏宪军 ;
刘南平 ;
叶秀芳 ;
孙海峰 ;
杨平 ;
潘宗 .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4 (02) :118-121
[2]   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肘管综合征患者早期诊断意义 [J].
于昕 ;
彭亮亮 ;
柯开富 ;
姜正林 .
交通医学, 2010, 24 (04) :335-336+346
[3]   高频超声技术诊断肘管综合征的价值 [J].
吴道珠 ;
倪双双 ;
罗洪霞 .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20 (02) :230-232
[4]  
肘管综合征神经电生理诊断及微移测试技术的应用价值.[J].芮长玉;张波;.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9, 06
[5]   高频超声在肘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J].
曹洪艳 ;
陈定章 ;
丛锐 ;
郑敏娟 ;
周晓东 .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8, (06) :546-548
[6]   探讨肘管综合征电生理分期的定量指标 [J].
田东 ;
顾雁浩 ;
张凯莉 ;
徐雷 .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6, (05) :289-291
[7]  
肌电图联合高频超声检测在肘管综合征定位定性诊断中的应用.[D].王会含.吉林大学.2013, 08
[8]   Ultrasound-guided near-nerve neurography for early evaluation of nerve regeneration [J].
de Kool, B. S. ;
Blok, Joleen H. ;
Walbeehm, Erik T. ;
van Neck, Johan W. ;
Hovius, Steven E. R. ;
Visser, Gerhard H. .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2008, 174 (02) :265-271
[9]   Contribution of ultrasound in a neurophysiological lab in diagnosing nerve impairment: A one-year systematic assessment [J].
Padua, L. ;
Aprile, I. ;
Pazzaglia, C. ;
Frasca, G. ;
Caliandro, P. ;
Tonali, P. ;
Martinoli, C. .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07, 118 (06) :1410-1416
[10]   Clinical, electrodiagnostic, and sonographic studies in ulnar neuropathy at the elbow [J].
Beekman, R ;
Van Der Plas, JPL ;
Uitdehaag, BMJ ;
Schellens, RLLA ;
Visser, LH .
MUSCLE & NERVE, 2004, 30 (02) :2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