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212
作者
徐新良
曹明奎
李克让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森林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密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六次森林清查资料,结合森林生物量实测数据,采用分树种、分龄组的生物量—蓄积拟合关系,估算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六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的植被总碳储量分别为3.8488PgC、3.6960PgC、3.759PgC、4.1138PgC、4.6563PgC和5.5064PgC,虽然存在一定的波动现象,但总体增长趋势明显,尤其是80年代以来,植被碳储量净增加1.8104PgC,平均每年以0.0823PgC的速率增加,这表明80年代以来我国森林植被一直起着明显的CO2汇的作用。从碳密度的变化看,70年代以来我国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增长了3.001Mgha-1,其中幼龄林与中龄林碳密度分别增长5.2871Mgha-1和0.6022 Mgha-1,而成熟林碳密度却降低了0.7581Mgha-1,可见中国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主要来自于人工林的贡献,而且随着幼龄林、中龄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增长,中国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将进一步增强。我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空间差异显著,森林植被碳库主要集中于东北和西南地区,平均碳密度以西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为大,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的这种空间分布规律与人类活动对森林的干扰强度密切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1]  
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D]. 罗天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1996
[12]  
Estimating biomass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from forest inventory data: a case study of China’s Larix forests[J] . Guangsheng Zhou,Yuhui Wang,Yanling Jiang,Zhengyu Yang.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 2002 (1)
[13]  
SPATIAL PATTERNS OF ABOVEGROUND PRODUCTION AND MORTALITY OF WOODY BIOMASS FOR EASTERN U.S. FORESTS[J] . S. L. Brown,P. E. Schroeder.Ecological Applications . 1999 (3)
[1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iomass in forests of the eastern USA [J].
Brown, SL ;
Schroeder, P ;
Kern, JS .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999, 123 (01) :81-90
[15]  
全国森林资源统计 ( 1 989~ 1 99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4
[16]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J].
方精云 ;
刘国华 ;
徐嵩龄 .
生态学报, 1996, (05) :497-508
[17]   中国森林C汇功能基本估计 [J].
康惠宁,马钦彦,袁嘉祖 .
应用生态学报, 1996, (03) :23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