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法治评估场域及其实践逻辑

被引:20
作者
张玲
机构
[1] 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第三方法治评估; 评估场域; 大众平台; 接纳机制;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16.05.002
中图分类号
D920.0 [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第三方法治评估作为对内部评估的优化而得以提出,且以倒逼政府工作为初衷,然而实践结果却是日渐形式化。运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对第三方评估场域及其微观运行予以反思研究可以发现,第三方法治评估场域尚属新兴场域,且具有开放性、同构性、斗争性等特征,而在此生态环境下评估专家、行政主体、公众在行为策略的选择上均偏保守,彼此间形成制约模式。而要突破当下的实践困局,需正确认识第三方评估的性质与价值、科学界定评估受托方的权责、打破多元主体的传统惯习,并建立有效的接纳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第三方评估不能仅是一种衡量工具[J]. 颜昌武.党政视野. 2016 (01)
[2]   论中国法治评估的转型 [J].
钱弘道 ;
王朝霞 .
中国社会科学, 2015, (05) :84-105+205
[3]   法治指数的中国引入:问题及可能进路 [J].
汪全胜 .
政治与法律, 2015, (05) :2-14
[4]   制度逻辑冲突:场域约束与管理实践 [J].
毛益民 .
广东社会科学, 2014, (06) :211-220
[5]   中国法治评估进路之选择 [J].
张德淼 ;
李朝 .
法商研究, 2014, 31 (04) :3-12
[7]   “法治指数”无法衡量所有法治现状 [J].
志灵 .
法制资讯, 2008, (04) :67-67
[8]   场域与实践: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下) [J].
朱国华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02) :41-45+126
[9]  
法治评估方法重在客观直观[N]. 吕艳滨.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 (A07)
[10]  
法社会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德) 卢曼,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