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及邻区岩石圈拆离解耦与盆山格局关系的天然地震分析

被引:14
作者
李涛
王宗秀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北京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天山; 西昆仑; 大陆岩石圈; 拆离; 解耦; 盆山耦合; 天然地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与洋陆俯冲关系不同,在板内汇聚过程中,大陆岩石圈固有的多圈层、多界面结构的特点,使得地块的俯冲变形伴有多圈层顺层拆离解耦的行为,使变形结构复杂化。虽然多圈层界面拆离解耦所引发的地震点群空间分布不像洋陆俯冲关系那么规则完美,但是依据地震群与破裂位置、破裂与岩石圈分层力学特性的依次控制关系,运用深度/频次、平面密度等统计方法,再以各种地球物理实测手段得到的岩石圈结构构造数据作为界面标定依据,还是能够得出诸如拆离解耦的界面深度、界面归属和区域层间变形范围等重要的几何学信息,这些变形几何学、运动学数据是构建大陆岩石圈板内汇聚造山特别是盆山耦合模式时的关键性的依据。文中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的相关研究,在岩石圈层拆离解耦状态及其与盆山构造格局之间的关系方面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塔里木盆地及周缘造山带岩石圈的主拆离解耦层均发育于中地壳,但随各区中地壳的具体深度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别;(2)塔西南/西昆仑盆山构造耦合关系是构建于岩石圈尺度上的,塔北/南天山盆山耦合关系是构建于地壳尺度上的;(3)地震活动的密集程度及密集带的展布与天山的变形强度、隆升状态和地貌阶段类型的变化规律有着近乎完美的精确匹配关系;(4)塔北/南天山和塔西南/西昆仑对应于岩石圈的强拆离解耦区,塔东北/东天山和塔东南/阿尔金山之间无耦合关系,其边缘带对应于岩石圈弱拆离解耦和无拆离解耦区;(5)塔里木盆地总体上的弱变形状态与其岩石圈弱或未拆离解耦类型占据总面积90%的情形相适应;(6)塔里木地块以驱动、阻挡约束、平移滚筒约束和克拉通过渡等多重“身份”存在于相邻单元“包围”的力学环境中。
引用
收藏
页码:125 / 13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新疆博格达山分段及深浅构造转换关系 [J].
李涛 ;
王宗秀 ;
周高志 ;
柳永清 ;
李寅 .
地学前缘, 2004, (03) :103-114
[2]   地球表层运动和变形的GPS描述 [J].
黄立人 ;
郭良迁 .
地学前缘, 2003, (S1) :17-21
[3]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变率场及其动力学成因研究 [J].
沈正康 ;
王敏 ;
甘卫军 ;
张祖胜 .
地学前缘, 2003, (S1) :93-100
[4]   天山分段性的地球物理学分析 [J].
赵俊猛 ;
李植纯 ;
马宗晋 .
地学前缘, 2003, (S1) :125-131
[5]   GPS观测的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及其对现今大陆动力作用的制约 [J].
张培震 ;
王敏 ;
甘卫军 ;
邓起东 .
地学前缘, 2003, (S1) :81-92
[6]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GPS观测数据与速度场 [J].
王琪 ;
张培震 ;
马宗晋 .
地学前缘, 2002, (02) :415-429
[7]   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特征与GPS速度场 [J].
张培震 ;
王琪 ;
马宗晋 .
地学前缘, 2002, (02) :442-450
[8]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运动的GPS速度场与活动地块 [J].
张培震 ;
王琪 ;
马宗晋 .
地学前缘, 2002, (02) :430-441
[9]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研究中国大陆相对于ITRF97板块模型形变 [J].
符养 ;
朱文耀 ;
王小亚 ;
段五杏 ;
吴显兵 ;
焦文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03) :330-337
[10]   岩石圈流变机制的确定及影响岩石圈流变强度的因素 [J].
臧绍先 ;
李昶 ;
魏荣强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2, (01) :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