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变率场及其动力学成因研究

被引:111
作者
沈正康
王敏
甘卫军
张祖胜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现代地壳运动开放式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现代地壳运动开放式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北京,DepartmentofEarthandSpaceSciences,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CA-,USA,北京,北京,天津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壳形变; 应变率; GPS; 大陆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分析中国大陆地壳运动GPS速度场得到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在印度板块北向推挤作用下 ,青藏高原内部及其邻域形变场并不局限于少数大型走滑断裂 ,而是在大范围内广泛分布 ,各地区构造运动驱动机制也可能各有不同。藏南地区主应变率场呈均衡的约 2× 10 -8a-1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拉张 ,显示印度板块下插造成的地壳增厚和岩石圈拆离可能形成上地壳与上地幔间形变解耦 ,地壳内部在南北向挤压及重力场作用下产生东向塑性流驱使上地壳产生东西向拉张。西藏中部羌塘地区主应变率场显示均衡的约 2× 10 -8a-1北北东向挤压和北西西向拉张 ,反映本地区一系列走向北东和北西的共轭剪切断裂的活动 ,可能源于南北向挤压和软流层内东向塑性流的驱动。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地区主应变率场呈约 2× 10 -8a-1北东向压缩和约 (0 1)× 10 -8a-1北西向拉张 ,表明地壳增厚造成的地壳温度上升可能还不足以造成上下地壳的充分解耦 ,南北向的消减还未能有效地转换成东西向的拉张 ,形变以褶皱和逆冲断裂运动为主。当今青藏高原形变场的形成应是构造运动从南到北阶段性发展过程中地壳与上地幔介质性质差异造成驱动机制不同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10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 [1]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M].国家地震局《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编委会编制;马杏垣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
  • [2] 川滇地区现代地壳运动速度场和活动块体模型研究
    吕江宁
    沈正康
    王敏
    [J]. 地震地质, 2003, (04) : 543 - 554
  • [3] 现今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活动块体模型.[J].王敏;沈正康;牛之俊;张祖胜;孙汉荣;甘卫军;王琪;任群.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 S1
  • [4] 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
    邓起东
    张培震
    冉勇康
    杨晓平
    闵伟
    楚全芝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12) : 1020 - 1030+1057
  • [5]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运动的GPS速度场与活动地块
    张培震
    王琪
    马宗晋
    [J]. 地学前缘, 2002, (02) : 430 - 441
  • [6] 喜马拉雅─祁连山地壳构造与大陆─大陆碰撞过程
    曾融生
    丁志峰
    吴庆举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01) : 49 -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