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极涡新特征及其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

被引:17
作者
张婧雯 [1 ]
李栋梁 [1 ]
柳艳菊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协同创新中心
[2] 国家气候中心
关键词
北半球极涡指数; 冬季气温; 极端气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3 [大气温度]; P447 [气旋、反气旋];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统计了近50年500,300,200和100 hPa等压面上北半球及4个分区冬季极涡面积和强度指数,并讨论了各层等压面上不同区域极涡面积比例变化特点和500 hPa极涡中心位置变化特征,揭示了冬季各层极涡之间同期和滞后关系,分析了冬季极涡面积与中国平均温度和极端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北半球极涡面积、强度均经历了先扩张后收缩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气候变暖以后4层等压面上发生了极涡面积缩小,90年代中期发生强度减弱的年代际突变,只是较面积变化而言,强度年代际变化较弱,极涡面积和强度在年代际上相关显著。(2)位于平流层低层(100 hPa)的极涡年平均面积、强度最大,并且随季节变化幅度也是最大,尤以Ⅰ区(亚洲大陆区)、Ⅳ区(大西洋欧洲大陆区)更为显著。就年内变化而言,100 hPa极涡面积极大值的出现落后于其他层,极小值的出现又早于其他层,并且冬季前期100 hPa极涡面积对其后期500,300和200 hPa的变化有一定影响。(3)4层极涡面积都偏离Ⅳ区,500 hPa极涡基本偏向Ⅱ区(太平洋区)、Ⅲ区(北美大陆区),300,200和100 hPa偏向Ⅰ、Ⅱ区,500 hPa极涡中心多位于Ⅱ区或Ⅲ区。(4)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50年中国冬季平均气温、暖日(夜)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冷日(夜)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并且突变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5)中国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气温指数与极涡面积相关关系以500hPa最为显著。分区来看与500 hPaⅠ区相关最为明显,300 hPaⅠ区、200 hPaⅠ区和100 hPaⅣ区次之。极涡从平流层低层(100 hPa)到对流层中层(500 hPa)是从IV区到I区逐渐影响中国冬季气温。(6)500 hPaⅠ区极涡面积的扩大有利于除东北以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冷日/夜(暖日/夜)次数的增加(减少),而100 hPaⅢ、Ⅳ区、500 hPaⅣ区面积的扩大有利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冷日/夜(暖日/夜)次数增加(减少),且极涡面积与冷(暖)夜的相关系数要高于与冷(暖)日的,与冷日(夜)的相关系数要好于与暖日(夜)的。
引用
收藏
页码:721 / 73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平流层极涡变化与我国冬季气温、降水的关系 [J].
熊光明 ;
陈权亮 ;
朱克云 ;
范广洲 .
高原气象 , 2012, (04) :1001-1006
[2]   东亚副热带冬季风南边缘的确定及其变化特征 [J].
杨绚 ;
李栋梁 .
高原气象, 2012, 31 (03) :668-675
[3]   北半球对流中、上层及平流层极涡特征初步分析 [J].
沈柏竹 ;
廉毅 ;
李尚锋 ;
刘刚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0, (S1) :140-145
[4]   北半球10hPa极地涡旋环流指数定义及分析 [J].
管树轩 ;
王盘兴 ;
麻巨慧 ;
李丽平 .
高原气象 , 2009, (04) :777-785
[5]   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与平流层极涡异常的等熵位涡分析 [J].
易明建 ;
陈月娟 ;
周任君 ;
邓淑梅 .
高原气象, 2009, 28 (04) :880-888
[6]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与极涡的变化研究 [J].
朱智慧 ;
王延凤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 (S1) :281-286
[7]   100hPa极涡、南亚高压的变化及大气环流分布特征 [J].
陈永仁 ;
李跃清 .
热带气象学报, 2008, (05) :519-526
[8]   夏季北半球极涡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的关系 [J].
陈永仁 ;
李跃清 .
高原气象, 2007, (05) :1067-1076
[9]   冬季北极涛动与极涡的变化分析 [J].
邓伟涛 ;
孙照渤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05) :613-619
[10]   300hPa北极涡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研究 [J].
张恒德 ;
高守亭 ;
张友姝 .
高原气象 , 2006, (04) :583-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