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化同步区”圈层结构时空演化与聚集经济圈优序组织

被引:3
作者
唐根年 [1 ]
许紫岳 [1 ]
舒季君 [1 ]
陈国亮 [1 ]
徐维祥 [1 ]
机构
[1]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关键词
四化同步区; 圈层结构; 时空演化; 聚集经济圈; 优序组织;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6.04.002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跨区域空间连续性视角研究"四化同步区"圈层结构时空演化与聚集经济圈优序组织,借用均值定理的思路和方法测度观察样本城市"四化同步"与否的"二元离散"属性(1-同步,0-异步),并构建Probit二元离散模型,以中国287个地级以上样本城市"四化同步"的概率大小识别跨区域空间连续性的"四化同步区"空间边界优序组织。研究发现:1地级市四化中各化发展偏离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明显收敛态势,并体现出明显的俱乐部效应;2"问题区域"和"区域问题"普遍存在,虽"四化同步"发展城市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在胡焕庸线(黑河—腾冲)西北侧"四化同步"发展城市仅零星呈现,成为突出的"问题区域",而总体上表现出来的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成为一些城市"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3"四化同步"发展城市密集区表现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区域涟漪的圈层空间结构特征,而异质性大国区间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的差异性主宰不同层级"四化同步区"圈层空间结构的地理分布,并与当今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有惊人的吻合;4"四化同步区"圈层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特征有利于特定区域分工更趋合理、一体化程度更高、空间效率得以提升的聚集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研究结果所隐含的政策含义显而易见,以异质性大国不同区域涌现的不同层级"四化同步区"圈层空间结构为基础形成的特定区域聚集经济圈,并表现出空间边界外拓的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4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与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协同学和机制设计理论 [J].
徐大伟 ;
段姗姗 ;
刘春燕 .
农业经济问题, 2012, 33 (02) :8-13+110
[2]  
E Swyngedouw.Neither global nor local:"Glocalization"and The Politics of Scale. Spaces of Globalization . 1997
[3]   大区域协调: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趋向分析——兼论区域经济政策“碎片化”现象 [J].
丁任重 ;
陈姝兴 .
经济学动态, 2015, (05) :4-10
[4]   中国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格局及其变化机制分析 [J].
王瑜炜 ;
秦辉 .
经济地理, 2014, 34 (02) :93-100
[5]   城市群、“圈层”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的分析 [J].
张亚斌 ;
黄吉林 ;
曾铮 .
中国工业经济, 2006, (12) :45-52
[6]   三化协调与四化同步:中原经济区的战略选择 [J].
王发曾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13, (05) :36-40
[7]   基于ESDA和GWR的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四化协调发展时空分异格局 [J].
胡艳兴 ;
潘竟虎 ;
陈蜒 ;
张建辉 .
经济地理, 2015, 35 (05) :45-54
[8]   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钱丽 ;
陈忠卫 ;
肖仁桥 .
经济问题探索, 2012, (11) :10-17
[9]  
许轶旻.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研究[D]. 南京大学 2013
[10]  
Yurui Li,Jing Wang,Yansui Liu,Hualou Long.  Problem regions and regional problem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 perspective from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201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