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上消化道肿瘤与环境污染的模型分析

被引:26
作者
戚晓鹏 [1 ,2 ]
计伟 [1 ]
任红艳 [1 ]
郭岩 [2 ]
周脉耕 [2 ]
杨功焕 [2 ]
庄大方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上消化道肿瘤; 环境因子; 模型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35 [消化系肿瘤]; X50 [一般性问题];
学科分类号
100214 ;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淮河流域不断遭受工业点源污染和其他面源污染,媒体也陆续报道了淮河流域"癌症村"的出现。本文探讨了淮河流域14个监测县5810个行政村的消化道肿瘤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空间分布规律。作者从流域和行政区划等多维空间角度出发,通过全局的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和稳健回归对环境因子进行筛选分析,以局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测各类环境因子,在不同地区对贝叶斯调整的上消化道肿瘤死亡率的影响程度,建立了消化道肿瘤死亡的风险评估模型,其中,包括地表水水质等级、浅层地下水质量分级、河网密度、土壤多环芳烃含量分级、化肥施用量和经济密度等6类环境危险因素。根据局部回归模型中各监测点环境因子的回归系数和统计学检验结果,提取出当地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从14个监测县区总体上看,地表水水质等级和GDP与肿瘤呈负相关,其他环境因子均与肿瘤死亡存在正相关。但从局部角度看,不同地区环境影响因子种类和影响强度有较大差别。其中淮河流域江苏段以化肥施用量、土壤多环芳烃含量、GDP和河网密度为主要影响因子,安徽段以土壤多环芳烃含量和化肥为主,河南段主要是以地下水质量分级、河网密度和化肥为主,同时河南沈丘县地表水水质等级对当地影响较大。山东段虽然也探测出来部分环境危险因子的存在,但没有发现其与肿瘤死亡的关联关系,尚需进一步深化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432 / 44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地理加权回归基本理论与应用研究.[D].覃文忠.同济大学.2007, 06
[2]   Geographical Detectors-Based Health Risk Assess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Neural Tube Defects Study of the Heshun Region, China [J].
Wang, Jin-Feng ;
Li, Xin-Hu ;
Christakos, George ;
Liao, Yi-Lan ;
Zhang, Tin ;
Gu, Xue ;
Zheng, Xiao-Ying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10, 24 (01) :107-127
[3]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leukemia incidence around the highest 137Cs concentration in Poland [J].
Tukiendorf, A .
CANCER CAUSES & CONTROL, 2001, 12 (07) :653-659
[4]  
医学案例统计分析与SAS应用.[M].冯国双; 罗凤基; 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
[5]  
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图集.[M].张宗祜; 李烈荣; 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
[6]  
医学统计学.[M].孙振球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7]   国家尺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遥感监测方法 [J].
徐新良 ;
刘纪远 ;
庄大方 .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04) :2365-2369
[8]   空间权重矩阵对空间自相关的影响分析——以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疾病为例 [J].
冯昕 ;
杜世宏 ;
舒红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1, 36 (12) :1410-1413
[9]   空间统计在公共卫生事业中的应用 [J].
程娟 ;
万建平 .
统计与决策, 2009, (13) :153-154
[10]   淮河污染及治污困境分析 [J].
李璇 .
湖北社会科学, 2009, (05) :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