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6 条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的中、新生代变形构造及其动力学
被引:39
作者:

崔军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郭宪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丁孝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李朋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张晓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盆山结合带;
西昆北带;
塔里木南缘拗陷带;
中、新生代;
变形构造;
造盆、造山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可划分为西昆仑北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塔南拗陷带)两个构造单元,后者由塔西南拗陷带和塔东南断陷带两部分组成。西昆北带分别以库地—喀什塔什断裂和西昆北冲断裂与西昆中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相隔。盆-山构造经历了长期、叠次的形成、演化过程,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变形构造具有极大的统一性,总体表现为以西昆中断裂(其主体为库地—喀什塔什断裂)为根带,以北向逆冲扩展作用为主导,向北至塔南拗陷带腹部,逐渐转化为以垂直向上的构造伸展作用为主导。塔南拗陷带的逆冲断裂与具强烈深层流变组构的西昆北逆冲断裂属统一地球动力学系统中不同构造层次的成分,前者是后者向浅层脆性应变域扩展的产物。导致盆-山构造形成的驱动力来自昆仑构造带以南的持续、强烈的北向逆冲扩展作用,至少在塔南拗陷带的前早更新统地层分布区不存在塔里木地块自北向南俯冲的直接证据。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造盆、造山作用过程可简单地归纳为三个形成演化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快速隆升和快速拗陷(沉降)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深层拆离-缓慢隆升和均匀拗陷(沉降)期和新近纪至今的挤压-急剧隆升和强烈拗陷(沉降)期。造盆、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表明,中—上新世是造盆造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时期,早更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基本上奠定了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盆-山构造格架。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18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 [1] 论中国西部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对寻找油气资源的启示[J]. 中国地质, 2005, (01) : 1 - 12袁学诚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 [2] 与陆-陆碰撞作用相关的盆-山构造数值模拟[J]. 地质学报, 2005, (01) : 142 - 142崔军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史金松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朋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晓卫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郭宪璞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丁孝忠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3] 青藏高原的地幔结构:地幔羽、地幔剪切带及岩石圈俯冲板片的拆沉[J]. 地学前缘, 2004, (04) : 329 - 343许志琴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姜枚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杨经绥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薛光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宿和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李海兵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崔军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吴才来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梁凤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
- [4] 走滑断裂、“挤压性盆-山构造”与油气资源关系的探讨[J]. 地球科学, 2004, (06) : 631 - 643许志琴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曾令森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李海兵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姜枚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金之钧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郑和荣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郭齐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部重点实验室
- [5] 利用层析成像研究青藏高原叶城-狮泉河地区深部构造[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4) : 329 - 334薛光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姜枚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宿和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钱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王有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董英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G.Wittlinger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G.Poupinet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7] 东昆仑阿其克库勒湖地区的逆冲扩展作用[J]. 地质学报, 2003, (03) : 297 - 307崔军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晓卫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朋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陈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8] 初论昆祁秦缝合系[J]. 地球学报, 2002, (06) : 501 - 508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赵大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叶正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罗小全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高山林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9] 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特征与GPS速度场[J]. 地学前缘, 2002, (02) : 442 - 450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王琪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中国地震局GPS开放式研究中心,北京,湖北武汉,北京中国地震局GPS开放式研究中心,北京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10] 新生代西昆仑隆升的地层学和沉积学记录[J]. 地质学报, 2001, (04) : 459 - 467+582金小赤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王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陈炳蔚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留东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