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对觅食地选择的初步研究

被引:13
作者
刘宁 [1 ]
邝粉良 [1 ]
夏峰 [2 ]
钟兴耀 [3 ]
机构
[1] 西南林学院
[2]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3] 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
关键词
大山包自然保护区; 越冬黑颈鹤; 觅食地选择;
D O I
10.16473/j.cnki.xblykx1972.2006.04.004
中图分类号
Q958.1 [动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种群所选用的觅食地进行了调查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其越冬黑颈鹤的家庭鹤与集群鹤两种类群中对觅食地的8种生境因子(坡度、坡向、坡位、植被型、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最近水源距离和最近干扰距离)及其相对应的项目均表现出有相同的选择性。除家庭鹤更偏好选用上坡位(54.4%)作觅食地,而集群鹤更偏好选用下坡位(44.5%)作觅食地外;对其他因子的选择频次相差不大。对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觅食地进行了因子分析,提取了主成分。其结果表明:对越冬黑颈鹤觅食地影响较大的生境因子为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水源距离和干扰距离。对其两种类群而言,对家庭鹤影响较大的生境因子为植被盖度、坡向、干扰距离和植被高度;而对集群鹤影响较大的生境因子为水源距离、坡向和植被高度。越冬黑颈鹤所选择的觅食地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开阔(植被高度3~10 cm,上坡位(54.5%))、距离水源较近(100~500 m)、植被盖度适中(>40%~<60%)、背风〔东北坡向(45.4%)和西南风(63.6%)〕、缓坡(<30°)、附近有人类活动(距100~700 m)的鸭茅草草地。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中家庭鹤与集群鹤对觅食地选用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水源距离、植被盖度和干扰距离上。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拉市海越冬末期斑头雁行为的初步研究 [J].
刘宁 ;
李德品 .
西部林业科学, 2004, (04) :69-74+89
[2]   崇明东滩越冬白头鹤觅食地特征的初步研究 [J].
敬凯 ;
唐仕敏 ;
陈家宽 ;
马志军 .
动物学研究, 2002, (01) :84-88
[3]   四川扭角羚春冬季对栖息地的利用初步研究 [J].
吴华 ;
张泽均 ;
胡杰 ;
胡锦矗 .
动物学杂志, 2002, (01) :23-27
[4]   朱鹮冬季觅食地的选择 [J].
马志军 ;
丁长青 ;
李欣海 ;
路宝忠 ;
翟天庆 ;
郑光美 .
动物学研究, 2001, (01) :46-50
[5]   滇东北黑颈鹤越冬食性的研究 [J].
何晓瑞 ;
吴金亮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6) :460-464
[6]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鬣羚春冬季对生境的选择 [J].
吴华 ;
胡锦矗 ;
陈万里 ;
欧阳维复 ;
鲜方海 .
动物学研究, 2000, (05) :355-360
[7]   贵州草海越冬黑颈鹤觅食栖息地选择的初步研究 [J].
李凤山 .
生物多样性, 1999, (04) :257-262
[8]   针阔混交林内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利用的影响因子研究 [J].
杨月伟 ;
丁平 ;
姜仕仁 ;
诸葛阳 .
动物学报, 1999, (03) :279-286
[9]   动物的生境选择 [J].
颜忠诚 ;
陈永林 .
生态学杂志, 1998, (02) :3-5
[10]   马边小熊猫对生境选择的初步研究 [J].
王维 ;
魏辅文 ;
胡锦矗 ;
冯祚建 ;
杨光 .
兽类学报, 1998, (01)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