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论体系推定机能与刑事主观事实证明

被引:11
作者
姚磊
机构
[1] 辽宁省人民检察院
关键词
犯罪论体系; 推定机能; 刑事主观事实; 无罪推定; 刑事推定;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6.07.002
中图分类号
D917 [犯罪学];
学科分类号
0306 ; 030605 ;
摘要
犯罪论体系推定机能对刑事主观事实的证明具有重要影响。犯罪论体系推定机能不能转移故意、过失的证明责任,其作用仅限于违法阻却事由和责任阻却事由,故意和过失仍是控方证明的对象。犯罪论体系推定机能并不必然转移证明责任,是否转移证明责任还需结合具体的诉讼制度而定。犯罪论体系推定机能与刑事推定在产生基础、针对对象、是否转移证明责任、转移证明责任种类、适用范围等五个方面有所不同,不能将二者混同。因此不能认为犯罪论体系推定机能必然能够转移主观阻却事由的证明责任。通过对犯罪论体系推定机能的分析,能够产生两点启示:一是结合我国的具体诉讼制度,可以进一步研究被告人能否对类似阻却事由或者责任充足要件的事实承担一定的责任;二是可以为确定被告人承担主观事实证明责任的范围,提供较为明确的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2]   从逻辑到法律:推定改变了什么 [J].
卞建林 ;
李树真 ;
钟得志 .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09, (01) :35-54
[3]   推定的界限及适用 [J].
龙宗智 .
法学研究, 2008, (01) :106-125
[4]   论犯罪构成与证明责任分配的互动关系 [J].
聂昭伟 .
当代法学, 2006, (04) :100-106
[5]   犯罪构成的体系性思考 [J].
陈兴良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0, (03) :46-66
[6]  
刑事推定的基本理论.[M].褚福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978-7-300-15624-8
[7]  
美国刑法.[M].储槐植; 江溯;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  
刑事诉讼法.[M].(日) 田口守一; 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9]  
外国刑法学总论.[M].马克昌;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  
刑事证明责任制度研究.[M].孙长永; 黄维智; 赖早兴; 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