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法视野中互联网不当干扰行为的判断标准——兼评“非公益必要不干扰原则”

被引:75
作者
周樨平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
不正当竞争; 屏蔽广告; 干扰; 恶意; 利益衡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2.294 [商业经济管理法令];
学科分类号
030107 ;
摘要
我国互联网领域发生的多起影响重大的不正当竞争案件均与经营者通过技术手段阻碍、干扰、修改其他经营者的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有关,此类行为可类型化为互联网不当干扰行为。经营者的营业权益是一种未被法律明确规定而受原则性条款保护的法益,其权益的边界要受到其他竞争者的行为自由和消费者利益的限制。对干扰行为进行正当性判断是一个利益衡量的过程,目的、手段、损害后果应动态地被考量。消费者利益在互联网竞争中也是认定竞争行为是否正当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能够形成对经营者权益的限制。要完善司法规则,除承认公益目的的干扰行为正当性之外,还应赋予用户选择权,允许一定条件下基于用户选择的干扰行为正当化。
引用
收藏
页码:92 / 104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互联网竞争的非公益必要不干扰原则 兼评百度诉360插标和修改搜索提示词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J].
石必胜 .
电子知识产权, 2014, (04) :30-37
[2]   具有广告过滤功能浏览器开发者的竞争法责任解析 [J].
张广良 .
知识产权, 2014, (01) :8-11
[4]   侵权法对权利和利益区别保护论 [J].
阳庚德 .
政法论坛, 2013, 31 (01) :99-106
[6]   “竞争权”驳论——兼论竞争法的利益保护观 [J].
王红霞 ;
李国海 .
法学评论, 2012, 30 (04) :92-99
[7]   侵权法中权利与利益的区分方法 [J].
于飞 .
法学研究, 2011, 33 (04) :104-119
[8]   权益侵害之要件化 [J].
龙俊 .
法学研究, 2010, 32 (04) :24-39
[10]   《侵权责任法》保护的民事权益 [J].
葛云松 .
中国法学, 2010, (03) :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