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区灰霾现象形成的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11
作者
邹强 [1 ]
姚玉刚 [1 ]
林惠娟 [2 ]
机构
[1] 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2] 苏州市气象局
关键词
苏州; 灰霾形成; 气象条件; 主成分分析;
D O I
10.19316/j.issn.1002-6002.2014.01.008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灰霾现象的发生有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群众的身心健康。苏州市的灰霾现象发生频率1—2月最高,7—8月最低。通过寻找形成灰霾现象的主要气象控制因子,有助于判别不同气象条件在灰霾天气形成中的作用。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提取方法,将6个气象因子观测资料整合为3个主成分,并逐一揭示4个典型季节各主成分的支配因子在灰霾天气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热量条件是影响1—2月、4—5月和7—8月霾日形成的主要气象条件。动力条件是10—11月霾日形成的主要气象条件,水分条件影响相对较弱,仅起辅助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灰霾监测研究进展 [J].
姚玉刚 ;
邹强 ;
张仁泉 ;
顾钧 ;
朱燕玲 ;
丁黄达 ;
张晓华 .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2, 4 (05) :14-17
[2]   苏州市区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邹强 ;
宋福明 ;
张晓华 ;
丁黄达 .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1, 3 (03) :41-44
[3]   灰霾天气的形成与演化 [J].
吴兑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 34 (03) :157-161
[4]   大气棕色云和区域气候变化 [J].
王体健 ;
李树 ;
刘丽 ;
邓君俊 ;
庄炳亮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 (03) :230-232
[5]   灰霾天气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判据指标体系建立的探讨 [J].
刘伟 ;
韩毓 .
中国环境监测, 2009, 25 (03) :86-89
[6]   1961-2005年中国霾日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 [J].
高歌 .
地理学报, 2008, (07) :761-768
[7]  
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M]. 科学出版社 , 贺克斌, 2011
[8]   Economic Activity and Trends in Ambient Air Pollution [J].
Davis, Mary E. ;
Laden, Francine ;
Hart, Jaime E. ;
Garshick, Eric ;
Smith, Thomas J. .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10, 118 (05) :614-619
[9]  
Haze in the Klang Valley of Malaysia[J] . Keywood M. D.,Ayers G. P.,Gras J. L.,Boers C. P.,Leong.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2003 (32)
[10]  
Visibility degradation across Hong Kong: its components and their relative contributions[J] . Lee Yuet Lai,R Sequeira.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2001 (34)